標籤彙整:劉憶如/從「終結放榜新聞」談教育理念偏差

廢核 別讓藻礁保育失焦

為桃園大潭藻礁陳情的公民團體請沈榮津部長深入認識藻礁,照顧身障兒女 堅強媽媽不怕累,要找出開發與環保雙贏的方案。 報系資料照 分享 facebook 日前甫以「台灣濕地學會」名義,劉憶如/從「終結放榜新聞」談教育理念偏差,受內政部營建署委託辦理「共生方舟2.0濕地種子營」。除甄選年輕學生全程參與工作營外,台東縣府 9局處首長異動,並邀請國際專家發表精闢演講,嘉南春耕水情稍緊 「乾」等梅雨,尤其聚焦濕地人才培育、生物多樣性,片場當健身房 柯有倫裸體想要「緊一點」,以及再生能源設施之熱門議題。國際專家們自北中南沿海濕地現勘,也深入瞭解未來能源政策、風機、太陽能光電等大型開發建設與相關基礎設施對海岸濕地之衝擊,提出了客觀之建言。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SWS)會長就台灣九成八能源係進口為題開場,他以科學數據分析,自產能源之2%如何分配,與台灣的自然生態變遷系統必須務實合理呼應。專家們多認為Green Energy is Not Free! 換言之,無論是太陽能、風力,雖都是再生能源,但要大眾了解它非「免費」的。尤其台灣平地少,而太陽能裝置是佔用土地面積較廣的,也因此它勢必與台灣海岸或農田埤塘濕地兢合,土地效能之選址評估絕對不能忽視生態系之服務功能。而民眾「知」的權利要被告知,包括相關設備電池與 PV Celles 最終處理之環保問題,其能量耗損與耗水,以及對聚光型生物都有影響。這些風險評估必須建立在公開、透明、同理心與客觀之溝通上。濕地古字「坔」,有水的土地其生物多樣性與碳匯功能最高,而「廢」鹽田並非沒有生態功能,上千公頃的廢鹽田要種電,其對候鳥遷徙、濕地生物多樣性之干擾必須有風險評估。目前全球仍沒有任何能源政策,既能滿足國際需求又能符合成本效益及對環境友善。亦即廢核是正確方向,但過程中如何設定替代能源之漸進進程與方案,必須務實且找到平衡點,似不宜只侷限於政治承諾。近日,見到因為桃園大潭藻礁議題,造成台灣濕地學術界精英之筆戰,確實令人憂心,其論述各有依據,惟除了因再生能源政策對時間表之不可撼動因素,反造成台電、中油以此藉口不提替選方案,不顧全民及國土生態之風險評估。此外,環保署消聲,農委會本於「野生動物保護法」主管機關亦失聲。而內政部有「濕地保育法」與「海岸管理法」,乃至「國土計畫法」之高度,更應勇於說實話、作實事。誠如李乾朗教授所言,文化資產保存絕非只靠「浪漫情懷」,而邁向非核家園,更不能只靠「浪漫信仰與口號」。政治決策者絕非專業者,但專業者若不說實話,讓決策者在擴充火力發電犧牲珍貴海岸生物與地質資源中盲從,將更直接影響不可逆之生態損失與國人健康。專家所言,風險評估、Trade off…這些都是決策者應有的抉擇智慧,如能與現有公共基礎建設結合更佳。我們支持終極廢核,但呼籲千萬不宜為政治承諾而讓科學數據失焦!,

已標籤 , , , ,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