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兒童影展邀請了王小棣導出《剪刀、石頭、布》短片,
台中植睫教學
,故事一開始就出現了一則考題是這樣的:
看到朋友犯錯的時候,
清潔公司高雄
,要:
A 斷然絕交。
B 兩肋插刀。
C 好言相勸,
女內褲
,進一步了解原因。
初看到這個題目先是莞爾一笑,
短襪
,沒想到故事繼續往下走,
禮車出租
,這個考題成了這部影片的主題。類似的考題,
美容證照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
機械面版印刷
,大家應該都做過。當時到底標準答案是什麼,
獎盃
,我已經不太記得了。不過隨著王小棣導演的故事演繹,
樟芝
,這個看似簡單的題目,落實到真實的人生所呈現出來的道德困境,恐怕比單純的A、B、C選擇複雜許多。
在真實情境裡面,不管是A、是B或C,就像影片的題目「剪刀、石頭、布」的選項一樣,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不同的選擇,在不同的情境下,各自有它的後果必須面對。
這樣面對不同選擇的思考,其實是需要熟悉與練習的。可惜我們的教育體系慣用概化的邏輯,直接告訴兒童,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這樣的標準答案,從某個角度來說,一方面剝奪了兒童思考的機會,另一方面──更糟糕的是,剝奪了他們為自己決定負責的機會。
因此,在我看來,《剪刀、石頭、布》最精采的設計在於──故事就在主角的道德困境完整呈現時,戛然停止了。根據導演的計畫,在電影院燈光打開之後,他要繼續和小朋友、家長以及和現場觀眾討論這個「未完」的結局。(不止現場、當然更歡迎網路上、甚至是教室裡面,老師和同學一起討論。)等到影片被充分討論之後,導演搜集大家的意見,再把這部電影完成。
這樣的形式,只要問題得宜、帶引得當,我覺得兒童其實是有能力從多層次地、多面向地思考複雜問題的。這是一個社會邁向成熟的公民社會最需要的修養與素質,可惜,這樣的學習在我們的教育中並不常見。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剪刀、石頭、布》顛覆了傳統以「傳遞答案」為主體的教育思維。反過來,它先在實際的情境與抽象思考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反過來,讓影片結束之後,與孩子的討論,成為這部電影的主題。
從某個角度來看,這不止是一部電影,更是一個帶引孩子「思考」的行動、示範,這是王小棣導演這次的作品,我最珍惜的部分。
至於陪著兒童一起看電影、討論的大人,在影片背後,其實存在著更多看不見的問題。正如電影裡面透露的,兒童的生活背後的那個大人世界的壓力──不管是經濟問題、勞工外移、或上一代的婚姻問題、感情問題種種,都凸顯了隨著社會變遷,家庭──這個兒童成長不可或缺的基礎,變得不穩定、動搖的事實。這壓力,擠壓到最脆弱的環節,首當其衝的就是兒童以及青少年。
我們在影片裡面看到孩子面臨的道德困境──不管是金錢觀、價值觀以及情感觀的種種抉擇,最好能理解,很多時候,這些問題,和大人世界的問題,其實是環環相扣的。因此,除了和孩子們討論他們的道德選擇之外,如果也能喚醒更多大人一起來關心,我們應該給孩子留下一個怎樣的成長環境,那就再好不過了。
●公視《剪刀、石頭、布》
4月1日18:00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