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由貿易區(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關鍵字如何操作
, SPFTZ,
肉乾禮盒
, 簡稱上海自貿區)從2013年9月到2014年4月,
必買年貨
,設立七個月以來已有8,
SEO優化
,700多家企業,
韓式泡菜
,54家合格金融機構,
租車
,及一家上海本地民營銀行進駐。營運數據相較其前身「上海綜合保稅區」20多年營運成績更有過之。
本文從國際化的策略目標角度切入,解析上海自貿區的規劃,揭露中國大陸進軍全球的雄心,提供國內政策制訂者及相關人士借鏡參考。
專注在服務業:制度與結構的轉型
檢視自貿區內開放的六大領域,可輕易辦識出全部屬於服務業部門,分別是:金融服務(financial service)、航運服務(shipping service)、商貿服務(commercial service)、專業服務(professional service)、文化服務(cultural service)及社會服務(social service)。顯示中國由商品貿易大國邁向服務貿易出口國的雄心,複製、擴大自貿區的成果將進一步引導大陸境內產業及出口結構的大幅度轉變,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在質跟量兩方面,都會產生既根本又深遠的影響。
就像中國大陸在2001年之前利用加入WTO的外部壓力來加速達成經濟轉型一般,上海自貿區也肩負著另一次中國經濟轉型的任務,這次借助的外部壓力來自「國際化」與「自由化」。不同的是,這次大陸有關當局要把成果驗收的時間大幅縮短為三年,而且胸有成竹。
上海自貿區對台灣的啟示
相對於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歷史,台灣相對較早進入國際化、市場化及自由化的歷程。在金融服務業的領域裡,特別如此。換句話說,台灣相對中國大陸現在才要出發積極追求的改革目標,我們具有些許的領先優勢。例如: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化、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等,台灣發展的時間都相對較早。如何保持領先,甚至拉大距離,擴大領先優勢,是產業界領袖與政府當局,乃至於整個經濟社會,應該共同思考的方向。如果自由化、國際化是造成台灣目前領先的原因,那麼當前思考的方向,應該是更進一步的國際化與自由化。而不應倒退為如何盡量「減緩自由化」的步伐。
在兩岸,以至於全球的經濟競賽當中,「不進則退」是不變的法則。眼前是中國大陸一心想著「急起直追」,喊出二年內人民幣資本項目自由兌換、匯率自由化、利率市場化等目標,台灣在這三年之間的目標是什麼?如果想要保持既有的領先優勢,我們應該怎麼做?繼續原地踏步,三年後,換成台灣被逼得「急起直追」。
從這個角度出發,整個社會為何還要為了設立「自由經濟示範區」,ECFA的商品貿易、服務貿易僵持不下、持續對立?如果,我們真的想要擺脫大陸的經貿磁吸效應,那麼保持既有的領先態勢,不正是最有利也最給力的策略?從1960年代援用出口替代為手段,策略性推動出口擴張以來,台灣經濟成長向來倚靠出口,以全世界為市場,國際化、自由化一直是台灣的護身符,為何在面對與大陸競爭的時候突然要丟棄它們?中國崛起,不再是學者的猜測,而是既成事實。分化對立,還是齊心合力,哪個才是台灣面對中國崛起的最佳策略?值得朝野、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再次冷靜思考。(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