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經濟選民」這種分類?

儘管九合一只是地方選舉,

南非商標

,選戰進入決戰時刻,

冬山河度假農莊

,仍不斷有官員和企業家跳出來向「經濟選民」喊話,

申請商標

,呼籲他們支持政府通過服貨貿等協議,

勤業商標

,以免台灣經濟喪失競爭優勢。這樣的「經濟牌」能否奏效,

AMAZON 商標

,仍有待觀察;但特別針對「經濟選民」訴求,

消防

,卻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
「經濟選民」一詞,

創遠

,是台灣民主政治的獨特發明,

氣泡袋

,也是台灣在政治分裂、認同歧異、發展失調下的一種奇特產物。人是經濟的動物,人民參政,無非是要透過民主手段追求自己更好的生活。在西方的民主國家,政黨有左、中、右之分,分別以扶弱、求均、求富的政策訴求號召選民支持;同時,也因各國經濟情勢之遞變而產生政黨輪替。但在台灣,藍綠兩黨的理念差異,並不是根據左右的路線而分,而是沿著朝野對中國大陸的戰略差異而區隔。多年來,在這種政經夾纏的情況下,也就增加了台灣在追求均富之路上的顛簸。
路線左右的問題,在台灣一向頗為混淆,未曾被認真釐清。在政治上,國民黨長期被視為親資本家,民進黨則被視為親基層民眾;此一印象,其實是早年國民黨長期一黨獨大使然,但在民主化之後已有了相當大的變化。事實上,在民進黨執政的八年,資本家競相入府「進貢」,送上珠寶獻金;可見,資本家對於權勢的靠攏是不分時代的,而權力對資本家的親近也是無分色彩的。
進一步看,在政治光譜上位於「深綠」一端的台聯,除了標榜「反中」,其實甚少提出什麼照顧貧弱的經濟主張;而位於光譜「深藍」那端的新黨,除了力促兩岸交流,也未見經濟上有什麼具體政策。由此可見,台灣長期以來劃分政黨色彩左右的標準,其實是相當特殊而不準確的,與西方談論左右的路線完全不能畫上等號。問題是,在這樣政治與經濟夾纏下,台灣經濟發展卻付出極大的代價。
早年台灣挾著「經濟奇蹟」的光熱,同步創造了相對均衡的所得分配;但近十幾年,國內貧富差距卻不斷惡化。其中原因,其實不難想像:第一,許多新興國家崛起,而台灣卻因自滿自閉,而失去了向外的動力和視野;第二,當各國都在面對全球格局的競爭,中國大陸成為世界工廠,台灣卻拘泥於兩岸的政治關係,反而自我設限與羈絆;第三,台灣在民主化過程中積累的硬塊無法消化,導致朝野陷入惡鬥、報復、綁架共業的泥淖,經濟這一區塊即成為犧牲。第四,當經濟發展減速,追求均富即更失著力點。
官員及企業界訴求「經濟選民」投票,主要是希望拉回比較理性選民的目光,呼籲人們不要讓台灣經濟日漸萎弱的現象惡化;但這樣的籲求,未必有效。原因是,長期以來台灣的政治不僅在現實上演成藍綠對峙,在思維上更儼然被操作成政治就是與經濟對立的東西。於是,綠營反中國、環保反工業、釘子戶反都更、學生反服貿、媽媽反核四;形形色色的「反」,並不是為了在異議中尋求出路,而是要讓大家都動彈不得,這其實是政治的大失敗。
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實施後,台灣經濟會不會受到重創,朝野說法大異其趣;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受影響最大的是中南部的中小企業。儘管中南部的失業及蕭條遠高於北部,但經濟議題打動不了中南部選民,因為那裡缺乏所謂的「經濟選民」;或者說,在政治操作下,「經濟選民」一詞已被汙名化,和支持剝削、不公不義、資本家的走狗等畫上等號。這就是台灣朝野長期對峙及政治操弄的結果,許多人貶抑經濟、醜化成長、蔑視企業家,回過頭來又卻怨嘆低薪、沒頭路。
台灣之所以有「經濟選民」這樣的名詞,無非是理性選民、中間選民等分類法皆被耗光之後,在民主的窮途中一種無可奈何的發明。名之為「經濟選民」,顯然是相對於「政治選民」或「反經濟選民」而言。諷刺的是,「經濟選民」在選戰中受到召喚之日,其實也是台灣經濟江河日下之時,這是令人惆悵的一幕。
這次選舉,受到不少來台觀光陸客的矚目,許多人在台親身感受了民主的魅力。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台灣的民主政治沒有解決經濟問題的能力,甚至長期妨礙經濟的發展;這點,台灣人民還在發愁呢!,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