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公/當「屏讀」變成貧讀?

分享 facebook 現代人離不開螢幕。不管從口袋或包包拿出螢幕,

專業社群行銷 台北

,還是在桌上、車上、或牆上打開螢幕,

冷凍食品宅配

,人們總是習慣性的,

台中行銷達人

,甚至帶有強迫症的傾向,

購物網站租用

,要與螢幕互動。趨勢專家凱文.凱利在《必然》這本趨勢著作中,

網路行銷達人

,用「螢幕的子民」來形容現代人。「螢幕的子民」人數不斷在成長中。根據We are social與Hootsuite兩家公司一月剛聯合發表的年度調查報告「Digital in 2018」,

特色美食

,全球網際網路的使用者正式突破四十億人,占全球七十六億人的百分之五十三;全球社群媒體的活躍使用者人數將近卅二億人,占百分之四十二;全球手機的使用人數則更是超過五十一億人,占百分之六十八。螢幕的子民每一天每一分鐘在Instagram張貼四萬六千張照片,在Tumblr上傳七萬四千篇文章,在谷歌上進行三百六十萬次搜尋,在YouTube上觀看四百一十四萬部影片。螢幕子民每一分鐘發送出去的簡訊,總數更是高達一千五百廿萬則(想要了解更多的資訊,讀者可以上網搜尋Domo公司所發表的資訊視覺圖)。凱利稱現代人這種密集使用螢幕的方式為「屏讀」(screening),人們主要不再是用紙本,而是用螢幕當作載體,從事閱讀、書寫、或溝通等活動。人們在屏讀時,不僅眼球不停轉動,同時更有許多手部的動作。紙本的閱讀當然也有手部的動作,會在書本上畫重點與做筆記。但在屏讀時,人們的手比眼珠更忙碌,忙著按讚、發文、以及連結。有調查發現,台灣民眾每天使用3C時數長達8.7小時,更有6成以上民眾是同時使用手機、電腦或電視「多螢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分享 facebook 屏讀正在實現人類烏托邦的理想,打造一座傳說中能夠收藏所有知識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必然》一書指出,從蘇美古文明的泥板到今日,人類知識的產出至少有三億一千萬本書、十四億篇文章與論文、一億八千萬首歌、三兆五千億張圖片、卅三萬部電影、十億小時影片與電視節目、以及六十兆個公開網頁。將這些知識產出加以數位化,其規模達到五十千兆位元組。這麼龐大的知識量,未來卻只需要一個螢幕就可以掌握。凱利是樂觀的科技理想主義者,相信數位科技將為人類帶來終極的福祉。科技理想主義者喜歡歌頌屏讀的互動與連結,兩者讓知識的取得與學習越來越容易。對他們而言,屏讀將改變一切,先從書本、圖書館、再到教育以及所有一切。然而,請不要忘了二○一一年普立茲獎決選書《網路讓我們變笨?》的論證。同時還有不少研究證明,屏讀的人在理解力上的表現,比紙本閱讀的人來得差。屏讀的後果是弱智化的「貧」讀。屏讀或紙本閱讀孰優孰劣的爭辯,其實並非重點。這種辯論就像是近日臉書發生洩漏個資醜聞後,發起刪除臉書運動,並非解決問題的方法。如何提高理解力,才是關鍵所在。缺乏理解力,就算不用臉書,人們還是會在網路上輕易被操縱,相信假新聞,自己還跟著散播假新聞。有互動有連結並不會自動產生理解力。同樣,光是會念書考試也不會。在高唱人工智慧的時代,也許我們應該好好思考一下哲學家康德的問題:什麼是啟蒙?(作者為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