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筆記/千坑之城的啟示

高雄豪雨後道路坑洞多,

專營FB粉絲團

,開車在路上彷彿是開跳跳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分享 facebook 夏末初秋的幾場大雨帶來了災害,

關鍵字如何操作

,也給人們上了幾堂課,

網域申請

,除了大官要重修的勘災政治學、治水防洪的思維與作法引發論辯外,

虛擬主機租賃

,後續出現市區道路「吃人」等千坑現象,

關鍵字廣告

,幾乎是完整敘述台灣公共工程之所以品質不佳的教材,

排名優化

,尤其值得注意。老天爺的臉色越來越難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達到三百萬年來最高,珊瑚礁正在大量死亡,海洋逐漸酸化,海水溫度日益上升,國際專家定調風不調、雨不順已成了常態,這幾次「倒」在台灣南北的幾場大雨已是明證。 防洪難度提升,連道路在雨後保持平整都是奢求。南台灣二都成了千坑之城,讓人想起八年前台南地檢署曾發動「路見不平查緝專案」,調查台南地區十多鄉鎮的五十條問題馬路,發現癥結點竟是地方官員民代、工程包商、科學實驗室之間形成的利益鐵三角。那次共犯結構,主辦工程的官員收回扣,民代承攬工程、豢養樁腳包商,負責檢驗工程品質的實驗室則配合寫假報告放水,這樣的產官民勾結生態,揭曉了台灣馬路坑坑洞洞之謎。台灣頭的基隆市,在內政部道路品質排行榜上向來是後段班,基市府直指全國第一的自來水管漏水率是禍首,檢察官去年也查到黑道勒索道路工程包商,抓到另一種「路蟲」。人們又頓時驚覺,原來台灣的道路是這樣造出來的。這次南二都雨後浮現六、七千個坑洞,嚴格來說不能完全歸咎天災,爛路背後有無人禍,值得各地廉政、檢察單位持續關注追蹤,扮演啄木鳥清理更多看不見的路蟲。此外,確保道路施工品質,問題不在施工規範,而是驗收與平時的管理。好比道路鋪面要耐用,首重路基要紮實、使用的粒料要均勻,但埋在柏油路面下好幾層的路基該怎麼驗收?誰來驗收?這一點嚴重挑戰公務員心態,也是成敗關鍵。前閣揆毛治國曾在行政院會說了一個故事。當兵時,有個經歷八二三砲戰的老士官長告訴他,當年在金門驗收新建碉堡時,是用砲彈轟炸驗收,因為再多的設計、施工、監工報告書都不如一顆砲彈真實。這個故事或許有些言過其實,但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公共工程具嚇阻效果,對檢討驗收機制也有啟發作用。道路出現數千個坑洞是城市之恥、執政者之恥,期盼手握權力的首長拿出魄力治理,別讓千坑再現,自此轉為精進公共工程品質的起點。,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