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2014年台灣的三角貿易收入首度突破200億美元,
豐原美丙
,達208億美元,
豐原美睫教學
,以當年新台幣兌美元平均匯率30.368計,
低鈉弱鹼水
,合新台幣6,
彰化證照課程
,316億元。同年外人來台旅行收入是146億美元,
員林美乙教學
,主計總處官員說,
花蓮七星潭
,三角貿易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貢獻比外人來台旅行還高。三角貿易收入愈來愈大對創造GDP是好事,
台中關鍵字優化
,不過,中華經濟研究院已經發現「警訊」—出現「斷鏈」危機。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史惠慈指出,海外生產比愈來愈高,衍生供應鏈在地化需求,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大陸供應鏈崛起,大陸從台灣進口「中間財」的比重已在下降,未來可能變成「大陸接單、大陸生產」。中經院的研究報告點出台灣該有的危機意識,三角貿易收入的高漲是伴隨海外生產比的上升,如今已出現質變,不是早期的帶動台灣中間財出口的效果,最終可能遭到反撲。如果演成「大陸接單、大陸生產」,可能造成台灣接單減少、三角貿易收入縮小、也衝擊中間財出口。為挽救斷鏈危機,中經院開出兩帖藥方:「重新尋覓海外生產基地」和「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三角貿易收入不小,但國人對它不太熟悉,因為它所創造的就業主要在海外,相對的,國人對外人來台旅行就很有感覺,來台旅客是結實進行國內消費,會帶動餐飲、旅館、百貨等商機,所以,官員說,國人對三角貿易創造的GDP是無感的。窘境/創造的GDP 國人無感儘管無感,三角貿易在2015年的GDP仍扮演個角色,前三季各季三角貿易收入都超過50億美元,預估全年也將超過200億美元。十年前,2004年,三角貿易收入只有99億美元,同年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是32.1%,每接到100美元訂單,有32.1美元是在海外生產,十年後,三角貿易收入倍增,海外生產比也近乎增加一倍,隨著海外生產比重節節上升,三角貿易收入也逐年攀高,兩者亦步亦趨。三角貿易收入因海外生產而生,台灣把生產基地放到中國大陸、東南亞等海外,創造了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營運模式,這營運模式所產生的收入稱為三角貿易收入。官員解釋,例如美國蘋果對台灣鴻海下單,鴻海將一大部分訂單交由大陸廠生產,由大陸最終組裝出口,蘋果付錢給鴻海,鴻海再付費用給大陸廠,形成一個美國、台灣、大陸的三角關係,因此稱之為三角貿易。中經院報告指出,早年,三角貿易確實帶動台灣「中間財」出口,台灣把較下游低階產品移到人力充足的新興市場生產,較高階部分留在台灣生產,由台灣出口到新興市場組裝再出口,也就是說,三角貿易這模式亦有助於台灣出口、創造就業。但近年來,帶動效果已越來越小,其中以組裝代工的資訊通信產品斷鏈危機最嚴重。經濟部統計處指出,資訊通信類接單的海外生產比是各類產品中最高的,今年1到11月平均高達92.4%,幾乎都在海外生產了。為了了解海外生產比的變化對台灣的影響,經濟部委託中經院進行研究。史惠慈表示,三角貿易的本質是個「過渡時期」,台灣整體環境也不適合大量化的生產,將生產端移至大陸是有其必要性。最後,台灣只生產利基型產品,或為研發總部。解方/聯合日韓 搶攻物聯網可是,當海外生產比大到某個程度,大陸供應鏈也崛起的時候,結果將會改變。現在我們可能還會因為「海外接單比重太重」而憂心,再過一陣子,大家可能會為了「原本台灣的海外接單也變成大陸接單」而哀哀叫。為解決中間財出口愈來愈少的問題,中經院建議,當紅色供應鏈崛起,兩岸從垂直分工變成水平競爭後,台商應再「逐水草而居」,將生產基地從大陸搬到東南亞、印度等其他國家;分工體系明確,「中間財」出口才有商機。另外,隨著紅色供應鏈崛起,大陸本土品牌也興起了,已極強的「取代性」掠奪了原本日本品牌、南韓品牌的市場。因此,台廠應試著與國際品牌大廠合作跨入新領域,例如台日、台韓合攻物聯網時代商機。閱讀秘書/三角貿易三角貿易是國民所得帳中的一個項目,在2001年以後出現,在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模式成形後才有這項所得。用例子來解釋比較容易懂,主計總處官員說,例如鴻海接了蘋果的訂單,交給中國大陸的廠生產,接單金額減去付給大陸的加工費,剩下的就是在台灣的三角貿易收入。這收入是台灣的管銷、研發所創造的附加價值。三角貿易是在輸出項下,輸出分為商品輸出和服務輸出,三角貿易屬於服務輸出,目前是台灣最大的服務輸出項目,外人來台旅行的收入排名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