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興建水庫 維繫經濟命脈

台灣是海島,詐騙年輕化/滿18歲塗銷前科 助長少年犯,地質年輕,最嚮往就業地 滬深京入三甲,有許多高山,毒語辱前男友 想挽回換來官司,河流都很短,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水流速度很快,水資源不容易留下,都流往海中。因此「建造水庫」對於台灣來說,不論是對於民生、工業或農業,都非常重要,可以說是台灣的「命脈」。
台北都會區由石門、翡翠兩大水庫支撐;台中都會區由德基水庫與鯉魚潭供應水源;高雄與台南則由曾文水庫與南化水庫支持。然而興建水庫在台灣愈來愈困難,因為許多環保團體跟非營利組織反對。但是對於地理與水文條件特殊的台灣而言,水庫的存在非常重要。
台灣的水庫有淤積問題。以較為嚴重的南化水庫為例,興建至今20年,已經淤積了三分之一,原本有1.58億立方公尺的水量,如今只剩下0.96億立方公尺。
台灣每年用水達195億立方公尺,目前已建水庫50座。總蓄水量22億立方公尺。要是沒有這22億立方公尺的蓄水空間,調節穩定用水,人民生活水準將大幅下降,產業發展受限,台灣人口必然顯著減少。
台灣水情也有豐、枯水年之分,以前是三至五年一小旱,七至11年一大旱。然而最近十幾年,多數不是發生大洪水就是大乾旱。2002年北台灣發生嚴重乾旱時,翡翠水庫只剩下十幾天用水量,還好後來及時下雨。曾文水庫在2004年也曾經幾乎空庫,蓄水只剩下800萬立方公尺,幸好7月初來了敏督利颱風,一天水庫就滿了。
氣候變化愈來愈極端,從2002年到今,只有三至四年沒有大洪水或大乾旱,剩下的七至八年中,兩年缺水,其他都發生大洪水。如大家印象深刻的莫拉克風災,那場大洪水幾乎是自然界物理條件的降雨上限,但其實前一周全台還在開抗旱會議。可見台灣客觀用水環境的極端性。
先天的條件不好,要靠後天的補強。就如同大家擔心核四的安全一樣,許多人也擔心水壩的安全,然而這些都是有經過計算的,經濟的發展會面臨水跟電的問題,不宜用「感覺」評斷。1979年翡翠水庫正在興建時,社會的反對聲音也非常大,然而完工之後台北的用水變得很穩定,不會像之前每年夏天都限水。如今連板橋新莊地區,也必須靠翡翠水庫每天支援35萬立方公尺的用水。
台灣以製造業起家。目前台積電在台南科學園區擴廠,每天需要增加10萬噸的用水,然而曾文溪一年12億立方公尺的流水,已經利用了8億多,幾乎是能開發的都開發完了。同樣流過高雄的高屏溪每年有84億立方公尺的流水,是台灣流域面積最大的河川,然而高雄人擁有此得天獨厚的條件,卻因為環評的關係,讓高屏大湖的計畫再度延遲。
台灣的水價非常便宜,是因為少算了「開發」成本。自來水公司的計價只有計算淨水處理、加壓、配送等成本,因此1立方公尺有只要8.5元左右,其他蓋水壩、挖隧道等成本,都是由政府補貼。若加上這些成本,每立方公尺必然超過20元。
台灣水情吃緊,就必須宣導節約用水,若真的不夠,只好先停灌農業用水,調給民生或工業使用,再不夠就只好犧牲工業,來穩定民生用水。
節約水資源未來可以朝建築法修法著手,將汙水處理廠的汙水再生利用,而每戶人家則建置兩套管線系統,一套是自來水,一套則是再生水,前者拿來飲用,後者則拿來做雜用,當可減少水源開發的壓力。
(本文為成功大學水利系教授周乃昉口述/記者麥育瑋整理),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