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連任周年/四之一
李登輝執政十二年,
專業影印
,在二○○○年將國民黨政權敗給陳水扁;陳水扁執政八年,
室內植物
,在二○○八年將民進黨政權敗給馬英九。李扁卸任都出現政黨輪替,
竹蒸籠
,且兩人皆被認為是執政黨敗選的主因,
轉大人門診
,二人的歷史定位也就失去了主要的憑藉與基礎。
馬英九雖不再是二○一六的總統候選人,
壓克力印刷
,但若卸任又出現政黨輪替,
電器噴漆
,對馬英九的歷史定位當然亦是重傷巨創。自今計起,
氧氣機
,馬英九雖尚有三年總統任期,
人事出勤管理
,但最後一年是大選年;因而,其實他只剩下一年多、兩年不到的時間對整個政局作最後的調度。政情如此複雜,時間如此緊迫;而馬英九的民意滿意度卻是如此之低(二十一%),其所處情勢誠可謂臨深履薄,艱危萬狀。
以《聯合報》此次連任周年民調來看,主要呈現出馬英九的兩大危機:一、經濟改善,不能實現;二、歷史擠兌,不能解決。
先言經濟改善。搞好經濟是民意認為馬未來三年任期最優先之事(五七‧五%),據此可以反證民意對經濟現況很不滿意。但是,就外部言,經濟情勢有其全球性因素;就內部言,有其結構性因素。馬政府欲在未來三年中創造出一個「有感經濟」,其可能性似難樂觀。
再談歷史擠兌。二○一二年連任以來,馬政府猶如受到詛咒似地面對一連串政經歷史債務的擠兌,自油電雙漲、證所稅、美牛案、年金、核四、十二年國教、自由經濟示範區、FTA,至TPP等,無一不可謂是歷史債務,甚至連釣島及台菲漁權糾紛也是十餘年的老賬要在今日結算。因此,整個政府在過去一年中,完全淪為驅煙救火的角色,陷於爭議、陷於父子騎驢、陷於泥淖,難有新成就,民心士氣一敗塗地。即以此次民調中所舉「核四」(停止興建六一‧三%)及「年金」(不贊成政府方案六六‧八%)兩項來看,即知馬政府想在未來三年自「歷史擠兌」中脫困,亦不容樂觀。
馬總統欲扭轉情勢,最有可能的槓桿似乎仍在兩岸關係的開展、升級與創新。二○○八年馬英九首次競選總統時,民意對其最期待、認為應當最優先的「兩岸發展」、「藍綠和解」等項目,在此次民調中皆落至「最不優先」的選項(兩岸發展落至一‧八%,藍綠和解三‧八%)。此一民調似乎反證,兩岸關係等這兩塊,其實正是馬政府最有成就的兩塊;因已有了成就,就失去了優先性。同一民調指出,對兩岸交流進度滿意者四四‧九%,不滿意者三十九‧六%;認為需要擴大經濟、文化交流者五七‧一%,不需要者三一‧七%;尤可注意者:認為應展開官方政治談判者四三‧七%,不應該者四○‧八%。
未來三年,馬政府自當努力改善經濟及解決一個接一個的歷史擠兌;但若想在這兩方面出現奇蹟,恐非易事。因此,仍要繼續將心力置於兩岸發展及藍綠和解等基礎工作上,畢竟,這或許仍是國民黨贏得二○一六大選及馬英九為歷史定位奠基的主軸道路。
馬英九的歷史定位中最可確立者即在其兩岸政策。他所主張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統/不獨/不武」,在兩岸間引導了北京的政策,在台灣內部則刺激了民進黨轉型,這些皆是有歷史高度的成就。但是,如果二○一六大選因經濟困境及歷史擠兌而致國民黨輸掉了政權,這些在兩岸政策上的成就恐會面臨翻覆,整個台灣亦可能再度進入另一個煉獄的輪迴。
民調顯示,民意認為應當擴大交流(五七‧一%),甚至期待政治談判(四三‧七%);這應當是對兩岸的交流仍有期待,並希望兩岸的政治關係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創新與解決。對這樣的民意訊息,馬政府當珍惜此一歷史機遇,更加有膽有識地朝此方向努力。一以穩定「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的兩岸政治關係」,造福兩岸未來;一以墊高民進黨在二○一六年當選的兩岸門檻,促使民進黨不得不大力轉型。
兩岸政策仍是國民黨在二○一六勝選的主要槓桿,即使敗選,也要促使民進黨在國憲認同及兩岸政策上必須認錯轉型。這些,皆可決定馬英九的歷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