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對台灣企業而言,
瓶裝水
,原是個不錯的年份─全球經濟從前年成長低點3.2%回升到去年3.8%;今年延續去年氣勢,
台中美甲課程
,預測會有3.9%的成長。我國出口到今年5月,
關鍵字優化
,已連續19個月正成長,
玻璃DIY
,累計前五個月年增率達及11.2%;電子零組件在5月也出現15.9%的佳績。這些發展都讓以出口為主的高科技製造業欣欣向榮。但是,
婚禮租車
,國內外最近的經濟情勢發展,
網站架設
,卻讓原先的正面發展出現隱憂。在國際方面,
彰化 美睫教學
,美中貿易戰正式開打,且情況可能繼續惡化;各國對美國加徵鋼鋁關稅也紛紛展開報復。在國內,兩岸關係持續惡化,提高兩岸經貿的風險,陷入不確定的未來,陸客也有可能續減;軍公教年改正式生效,旅遊和消費陸續縮手,極可能產生「消費斷崖」。種種事件的負面發展,可能讓早先偏向樂觀的預期落空,特別是以國內商業為主的服務企業,將陷入對未來恐懼與不安的處境,值得各方關注。 台灣發展商業或服務業,面臨一個致命的限制條件,就是市場太小。若是製造業,只要是品質或性價比夠好,能突破關稅和非關稅障礙,就可以通行無阻、出口到全球各地。所以,資通訊產品可以透過貿易而無遠弗屆、行銷全球。特別是在1996年簽署了世界貿易組織(WTO)推動的「資訊科技協定」,眾多產品互免關稅後,更無懼於缺乏「自由貿易協定」,照樣可以穿透各國市場行銷。但是,服務業就非如此了。服務是相對較難進行國際貿易的經濟生產,除非有適當的科技配合,加上銷售目的國允許進入,否則就只能以境內為銷售範圍。即使被允許進入對方市場,除非語言文化或消費習性類似,否則也難以被行銷國的消費者接受。論者每每以歐盟某些中小型國家為例,要求台灣廠商和政府學習其發展經驗,其實歐盟透過「經濟整合」之後,已經是一個「單一市場」,小國可將服務行銷到歐盟28國的任何區域,所以我們才看到百萬人口的愛沙尼亞,可以發展出通話軟體Skype切入各國。美國及中國的幅員面積都不小於歐盟,因而大量的「獨角獸」企業出現在這些區域,甚至可以在已經整合為一的東南亞國協(ASEAN)快速興起。但這類的企業卻難以在台灣出現,就是因為台灣的市場太小,沒有企業敢進行大額服務投資;就算發展出相關技術,也要到更大市場去投資,以降低風險,特別是沒有文化及語言差異的中國大陸。過去馬政府時期和對岸簽署了一系列協議,加上本來要生效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就是為了要突破這種市場不足的限制。但在太陽花學運之後,特別是現今蔡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將大陸市場納為腹地的策略已如夢幻一場,僅是停辦「台灣名品展」,一年就損失新台幣600億元商機。然而,依照市場研究機構eMarketer統計,去年全球零售商業的成長率為6.3%,且2015~2020年間還是會有5%~6%年均成長率,這和國內前兩年負成長、去年只成長2%比較,可說是大異其趣。因此,如何將國內的餅做得更大,同時發展境外市場,是國內企業必須突破的課題。台灣服務業平均規模太小,難以獨立從事創新或行銷,因此以團體戰方式,快速打出名號來集客並擴大商機,是個有效的突圍模式。這有賴於強化商圈、公協會的力量,結合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各種資源挹注,以及企業本身的正確認知。同樣地,在境外市場方面,特別是文化與語言差異大的市場,透過政府經貿機構協助,由大企業帶領小企業去打團體戰,還是一種比較容易成功的模式。例如印度,即便經濟被看好且未來將是中國的勁敵,但六十多年來我國對印度投資還不到100件。政府和企業應該更加努力合作、全力推動,以挽救惡化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