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模糊 公民會館成活動中心

北市府力推公民會館,鴨賞,供地區文化活動使用。但市議員調查發現,清境住宿,各會館使用目的「走鐘」(台語),清境農場,難得有民眾前往看展,簡單料理,不是找不到地方,紙片肉干,要不就遇到館員午休,經營成效不彰。
民政局長黃呂錦茹回應,各公民會館自96年起實施「館長制」後,參觀人次從95年的7.8萬,增至去年度的49.4萬人次,已逐步攀升。
北市府自民國88年起,仿日本「公民館」概念,藉由活化具「歷史意義」或「紀念性」公有閒置建物,推動建置「一行政區一公民會館」,提供展出各區具代表性文物或活動,凸顯各區特色。
但推動8年,前後投入約1.65億元,建置信義、文山、大同、士林、北投、中正與中山7區公民會館後,政策即停滯不前。其中,中正、大同會館藏在一般大樓內,「找都找不到。」市議員秦儷舫說,不知建物特色何在,根本是充數。
秦儷舫調查也發現,各會館教室出租後,多用於舉辦太極拳、舞蹈、日文課、合唱團等課程,看不出與「發展地區文化」有什麼關係,公民會館功能已與區民活動中心「看齊」。
即使使用人氣仍待提升,日前有民眾中午想看展,竟還遇上館員午休閉館,或活動改到他處舉辦,撲了空。平時,大同會館甚至連燈都沒開。
秦儷舫實際走訪還發現,文山會館壁面油漆斑駁嚴重,大同會館甚至是準備拆除的海砂屋。相較全市162個區民活動中心每年維護費約886萬,公民會館每年要475萬,成本效益明顯不彰。
黃呂錦茹解釋,中正、大同會館前身為城中與建成區公所,具歷史意義,其餘5處也多具歷史背景,維管費用當然較高。
她也坦言,公民會館使用上確實有模糊空間,會再檢討。,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