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國在山河破:河溪整治的轉型正義

石岡壩改變大甲溪面貌,精測 Q1營收估減二成,下游河床侵蝕刷深,睡眠呼吸中止症 疑讓尼姑得乳癌,布滿消波塊與固床工,NBA/溜馬挑釁哥:噴垃圾話 詹皇軟弱了,宛如大峽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分享 facebook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最近推出「找溪望.救水路」系列報導,股神巴菲特籲對超富加稅,盤點台灣城鄉小溪與大河所面臨的危機,見證「國在山河破」的殘酷事實。數十年來政府一再開發、剝削各地河溪,使河川的天然樣貌變得面目全非,讓一條條溪流變成制式的「水泥河」,造成水和環境與生態的大災難。東西部的眾多溪流,猶如台灣的生態臍帶,她們是海洋與山林的通道,也是島上多樣生物的天然棲地。然而,經過人工「整治」的水路,兩側高聳的垂直水泥護堤,河床上布設的攔水堰等人為構造物,對河溪生物而言卻猶如高牆,難以穿越。 洄游性的魚、蝦、蟹,被這些落差甚大的水泥結構層層阻擋而回不了家,從出海口想要返回上游產卵的魚類奮力跳躍,卻一再撞牆敗退。近乎垂直的水泥堤岸,則阻擋各種陸地動物穿越,甚至連下溪喝一口水都很困難。紅冠水雞的幼雛掉落三面光的水泥溪流,這樣的障礙,就成了牠們的死亡陷阱。當政府高舉治山防洪的大旗,這些犧牲似乎顯得理所當然,因此整治是否有理、工法是否得當,即不易受到反省。過去,河溪以「防洪」之名被水泥化,生物原有生態系統被摧毀。如今,在前瞻建設的「水環境」計畫推促下,又有許多城鄉河溪以親水美化之名被「人工造型」,或縮減河道,或開闢自行車道,或水泥化河畔興建開放空間,只為創造「打卡亮點」取悅遊客,為政客的施政滿意度加分。如此一來,河溪廊道的生物棲息功能與生物多樣性又一次遭到破壞。水環境計畫一上路,台中的柳川、綠川打頭陣登場,各路官員絡繹於途「取經」,皆以複製「台版清溪川」為標竿。事實上,誇耀這些水泥河道為「親水典範」,是不明就裡的無知言論;但上從閣揆,下至六都市長,都在重複同樣的錯誤論調。南韓首爾清溪川十三年前開蓋重見天日,雖令人驚豔;但其親水環境卻不是值得四處複製的典範。首爾的環境景觀學者即直言,清溪川是李明博在首爾市長任內的一場政治大秀,抓對「水岸復興」的亮點把自己送進青瓦台;但缺乏生態平衡與棲地營造的設計,清溪川充其量只是一條較多開放空間的排水道,稱不上典範。倒是最早將水泥化整治工法輸入台灣的日本,近廿年來不斷反省「整治」的結果,轉向結合社區營造「復育」自然河相與生態的可能性,打造出橫濱和泉川、三島市源兵衛川等迷人水岸的例子。新加坡也有反其道而行的河川復育成功案例,捨直取彎、以復育取代整治的加冷河,是更值得學習的新典範。政府肆無忌憚地整治、改造河溪,除經常出現錯誤工程,更造成一次次的生態浩劫。有時是政府好大喜功,包裝各種名目不斷推動河溪改造,陷入無止境的惡性循環。尤其縣市首長四年一任的拚政績壓力,加上僵化的預算執行制度,都讓河溪整治沒有充分溝通或精雕細琢的機會。從前瞻水環境計畫的運作看,「三不一沒有」的問題,讓人擔心此一計畫將成資源分贓、毀滅河溪的恐怖預謀。諸如,整治設計與施工資訊的不透明,民眾連監督的機會都沒有;計畫雖宣示要有公民參與機制,多數整治案卻在決標後才以一兩場說明會打發了事。至於生態檢核,則對工程主辦機關缺乏實質約束力,以致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最後在打馬虎眼。放眼各地整治團隊,用的都是單一的工程思維,無法顧及景觀、生態、水利的平衡;如此,台灣想要留下令人詠歎的河溪典範,談何容易。台灣河溪整治的荒謬工程不斷重演,自然河溪消失的速度遠超乎想像。杜甫的《春望》說「國破山河在」,而我們卻是「國在山河破」;轉型正義似乎忘卻了人們記憶中的老溪流。《看更多報導》治河治成臭水溝 河川毀滅倒數計時,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