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振榮/教改 學校、家庭、社會不可偏廢

分享 facebook 台灣的教育改革,兩岸快譯通/醫鬧=醫療糾紛,長期受到各界關注與重視,太陽能出口 填報原產國,尤其家長更是對「學校教育」有高度期許。教育對一個人來說,長榮航專業管理…家族色彩淡化,除學校教育外,住院醫師納責任制 記帳士排除,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企業/機構)同樣重要。雖然大家花最多時間討論學校教育,中日職對抗賽/缺一壘手 洪總點名余德龍,但它只占學習成長三分之一,周董尾牙豪氣埋單550萬 犒賞員工馬爾地夫行,反倒是離開學校後,中小企業穩定成長 家數及就業人口創4年新高,在企業/機構中的學習及能力養成的社會教育,扮演較學校更為重要角色,有更長的時間在工作中學習成長。 而家庭教育在每個人成長過程,甚至成年後,都扮演著一定角色,持續潛移默化並影響一生。所以,我認為這三者不可偏廢。尤其社會教育對人的成長十分關鍵,當離開學校投入就業,進到組織中,就開始「做中學」,有長達三、四十年時間,在工作上學習並累積經驗,這階段也是個人心智最為成熟時候,所學也是活的知識及應用的知識,重點在達成工作上要求。一○八課綱強調素養的養成,素養是一種能力,諸如民主素養、法治精神、尊重別人、尊重智慧財產權等,及自我學習。因此,對於台灣未來教育,我也期許家長要能以身作則,不能把教育所有責任都推給學校及政府,由於每個學生及家庭環境都不相同,學校教育無法滿足每個人,需要家長扮演重要角色,以家庭教育來補學校教育的不足,要多了解及支持學校教育,而不是只「要求」學校的角色。圖為示意。教育部首創「台灣學生成就長期追蹤計畫」,抽樣記錄新舊課綱學生的核心素養學習表現。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分享 facebook 個人在工作的組織機構中要創造價值,組織機構就要提供舞台讓人發揮潛能,並提供可以成長的環境。所以我們談教育,要「教」也要「育」,而教是無所不在,一路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再到社會教育,可謂終身都在學習,並在學習的舞台中培育人才。如同宏碁從創業一開始,就以人性本善精神,希望提供讓人發揮潛能的舞台,同時讓每個人在這個環境中持續成長,並期待大家有改變世界的熱誠,以此培育未來的人才。培育人才,不僅是學校責任,包括家庭與組織機構都有培育人才的責任;家長與組織機構都要有此認知,組織機構也不能只用人,而沒有培育。談教改,除了檢討學校教育外,家長及組織機構也要先有認知,如此才能解決教育問題,教育觀念也要能與時俱進,才能符合未來需求。而家長對學校教育的期待,也不應過度要求,以免對教師造成困擾;許多教師都是十分盡責,我們應多給予鼓勵,而對不能勝任或不盡責的教師,也應有淘汰機制。我建議,家長應盡量配合學校教育機制,而不是一味只要求學校,因為要求學校也無法滿足所有家長需求,家長不如轉而要求自己來配合學校機制,反而較不浪費時間,且能有效達成教育的目標。(作者為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