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熱室效應」拉起「溫室效應」的緊急警報

利奇馬颱風擦身而過後,

黑糖觀光工廠

,北部地區又開始飆高溫。記者林伯東/攝影 分享 facebook 利奇馬颱風擦身而過後,

面膜推薦2020

,除中南部仍有降雨外,

即溶包

,北部地區又開始飆高溫。比起利奇馬路徑偏離而「多放」的颱風假,

客製紙箱

,「熱室效應」拉起的警報,

商標專利申請

,更值得關注。世界氣象組織上周表示,

專利號

,今年七月的高溫,

撥筋v臉

,無論在地方、國家或全球層面,

無塵室

,都打破了歷史紀錄;如果繼續升溫,將帶來極端氣候和糧食短缺等風險。事實上,當人類終於正視「溫室效應」是生存威脅時,碳排放的危機已從「溫室效應」惡化為「熱室效應」。歐美多個權威氣候研究機構聯合發表的最新報告,揭示地球的「熱室效應」除頻繁的自然災害,更將讓地球變得不適人居。 六、七月兩波源自撒哈拉沙漠的熱浪越過地中海狂襲歐洲,西班牙馬德里高溫進逼攝氏四十五度,巴黎飆出攝氏四十二度,柏林也突破四十度;熱浪區正往高緯地區擴散,北極圈內的格陵蘭島創下較歷史均溫高出二十度的空前高溫。歐洲上一波熱浪發生在二○○三年,僅法國即有一萬五千人熱死,電力、高鐵系統不耐高溫停擺;西伯利亞、加拿大近北極地區也創高溫紀錄。高溫已夠讓人驚詫,氣象衛星偵測到北極圈內僅西伯利亞即有超過一百處野火熊熊燃燒,產生的煙塵、霧霾讓高緯地區全遭波及。北極圈野火的可怕,因為極地是泥炭地質,貯存在地下的甲烷大量排出,造成地球增溫失控的威脅遠超過溫室氣體排放。北極圈內,地球最大島格陵蘭今年融冰提前一個多月,融冰量超過過去同期均值至少三倍,「海平面上升」不是形容,已可精確測量。南極的冰層崩解加速,《自然》科學期刊剛發表的研究推估,南極冰層融解每年至少讓地球增加二千億噸海水,引發地球水氣循環劇烈變化。印度洋水氣增加是今年明顯的變化。印度洋水氣以西南季風形態影響中南半島,之後進入大陸形成華南、華中、台灣一路到日本的梅雨鋒面。這道鋒面沿線災情慘重,豪雨洪水成災,農損更難估計。豪雨停後隨之而來的高溫,人民苦不堪言;日本今年梅雨拉長到七月下旬,東京低溫創下最冷的夏天,梅雨季結束後,大阪、京都氣溫隨即飆高到近四十度,直接衝擊民眾健康。極端氣候當然沒有放過台灣,甚至台灣反映極端氣候一向比全球來得快。其實不看全球與長期變化,在地的一些數據就很嚇人;比對氣象局連續三年的八月氣溫數據,台北測站升高二點五度來到三十一點一度,台中升高一點四度來到二十九點四度;短短三年就有如此大的增溫,如果國人沒有積極的氣候調適作為,很難想像二十年後台灣熱得還適人居嗎?氣候異常直接衝擊農業生產。今年前四個月高溫少雨,幾個農業縣雨量甚至不到一百毫米,影響農作物開花授粉;例如溫帶水果高接梨要在常溫多雨環境才能有較高開花率,今春正好相反,不開花蜜蜂難以授粉,也採不到花蜜,整個產業都受到衝擊。此外,枇杷、青梅、桃子、玉荷包荔枝…全都受到衝擊。接著六、七月雷雨胞突襲一樣帶來災情,洋香瓜、西瓜紛傳吸水太多爆果。極端氣候農產品受損嚴重,政府可有對策?似乎除了災害救助,拿不出別的辦法。災害救助反正編預算納稅人付錢,但農政單位對減災無感、束手無策,實在說不過去。有效的因應極端氣候必須要有科學支撐,但似乎台灣缺的就是這一塊。因應極端氣候國際上定調的兩套對策:「減緩」與「調適」。前者要減少碳排放,後者指不同面向的減災與避災措施。農業的調適當然不全是農政單位業務,氣象局、科技部、學術單位都編了預算,遺憾的是要錢時有長篇大論,真正發生極端氣候災害時,反而少講話,謹記言多必失。因而,極端氣候災害加劇,除了撒錢,始終沒有因應對策。,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