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極端氣候常態化,台灣沒有豁免權

極端氣候頻頻引發災難。圖為美國海岸防衛隊在北極研究冰川融化。(路透) 分享 facebook 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在紐約登場,汛期開始 內政部籲小心防範,會議主要是對進度遲延的《巴黎協定》施加壓力,護理之家消防演練 火場逃生 牢記4口訣,但顯然沒發揮作用。會前聯合國要求氣候公約締約國承諾二○五○做到碳「淨零排放」,青山馬場 徵「300壯士」選馬,但六、七十個國家都顧左右而言他。十一月將正式啟動退出《巴黎協定》程序的美國總統川普,美2架大黃蜂戰機墜毀 1駕駛獲救,意外來到峰會,陶王復蓉登小巨蛋獻藝 兒子沒來「不影響」,在瑞典十六歲抗暖化鬥士桑柏格的怒視下進場,林內違建拆除 打造通學步道,僅待了十來分鐘就離席。 氣候峰會重點是為減碳不力加把勁,建商跳票神隱 債權人抗議,但科學調查、衛星偵照掌握到的證據都非常駭人。北極圈內世界最大島格陵蘭四月就開始融冰,較常態早了三周;六月十六日一天的融冰量達二十億噸,這些原鎖在冰蓋、永凍層的水分融解,直接的影響是海平面上升;若加上近年南極大規模融冰,估計海洋會多出三兆噸的水,海平面升高至少五公尺。海平面上升,帶動大氣的水文循環,而且是巨量改變。先看西太平洋,今年已生成十七個颱風,與去年接近,但現在九月還沒結束。十七個颱風只有「白鹿」登陸台灣尾;有五個颱風以近似路線直撲日本。有人開玩笑說颱風也「哈日」,其實是今年太平洋高壓偏強、偏北導致,與去年日本的大氣環境近似。台灣雖然只有「白鹿」颱風掃過恆春半島,但沒登陸的颱風卻都帶來可觀的強降雨,兩小時兩百毫米很常見。因為高層南亞高壓把印度洋水氣源源不絕地引入,中南半島、華南、華中、台灣、日本一路極端強降雨不停;這樣的現象與去年幾無二致,雨日減少,但強降雨災害加劇,科學界擔心是「極端氣候常態化」。中央氣象局承認是「極端氣候常態化」現象,正在建立「時雨量兩百毫米」預報機制,相對過去豪大雨預報常態以二十四小時累積為單位,顯示極端氣候加劇,往往一、二小時就已成災。氣象局特別強調時雨量預報技術還不成熟,顯示近年極端氣候正迅速變化,尤其是短期、小範圍的強降雨更難預測。今年龍眼幾乎零收成,因為去年秋天起乾旱了近半年,大尺度的天氣變化掌握不到;今年春天中、高海拔水蜜桃開花不錯,原以為有不錯收成,沒料到連下半個月的雨,水蜜桃全爛在樹枝上,這是小尺度未能掌握。災害的規模與頻率,過去預測的那一套突然失準也是大問題。今年大西洋生成的熱帶風暴數字與去年相近,但從風暴增長變為颶風卻比去年大增四成,颶風規模也明顯增強,讓美國東、西岸的防災面臨新的挑戰。為什麼災害規模有明顯變化?簡單說大氣的水文條件大幅度變化,尤其空氣汙染是新的變數,大氣二、三千公尺以下空域幾乎都是霧霾、氣膠物凝集,讓中高海拔穩定的季節風受到干擾,過去的經驗不再精確。尤其許多變數不斷發生,例如這段期間赤道至南緯五度有巴西亞馬遜雨林大火,非洲中部同一緯度也大面積火災,亞洲印尼放火燒墾的黑煙也接近失控;這些汙染物因為赤道無風帶暫時不致擴散,但隨著地球自轉、雨季來臨必然成為大氣的新亂源。過去五年地球連創高溫紀錄,台灣近五年氣溫也不斷創新高,雨日少、雨量增多,正是極端天氣惡化的證據,但國際的減碳似乎與台灣無關,難道仗著是非氣候公約締約國?承諾的減碳數字只是說說而已?不必接受國際社會檢視,台灣嘴上減碳就好了?甚至不把排碳視為必須革除的現象,反把排碳視為經濟活動的必然,實在匪夷所思。環保單位最近借用電力公司「需量反應」作法,供電尖峰用電大戶減少用電,可以享受電價回饋,降低用電需求;環保單位新推空汙橘色警戒時工廠關機、降載,出發點都不在減碳,而轉移為空汙是必要之惡,付空汙費就可排汙,與節能減碳救地球背道而馳;如此下去,勢必加劇極端氣候。,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