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線上/看懂財務報表 企業健康現形

北農總經理在市議會質詢時,星霾害惡化 印尼造雨滅火,被問到看不懂財務報表,興櫃新星/海樂拓新業務 營收添柴火,事實上,24hr單車繞圈賽 冠軍騎了672km,台灣多數企業負責人多半非財會背景出身,對財務報表涉獵未深,財會人士解說報表太過專業,以致無法針對問題找到解決對策。財務報表主要有三種:一是表達企業經營成績的「損益表」、二是表達財務狀況的「資產負債表」、三是表達現金流入流出的「現金流量表」,這些報表都是給管理者經營診斷與做決策的參考。企業每月都會依據損益表內的資訊,召開業績檢討會;惟財務報表所顯示的都是總額資料,沒法做業績分析,必須運用內部管理報表,配合魚骨圖,找出比重較大者,排定優先順序,追至根源,然後再提出改善對策。例如,毛利率是毛利/營業額,若當月毛利率20%究竟好不好?首先要與同業、上期、去年同期、預算做同一基礎比較,比標準高就是總數好,但還要進一步分析是A產品的毛利率高或B產品的毛利率低,是售價高或成本低,是內銷高或外銷低,是材料成本高或加工費低等,如此一直展到管理報表,才能找到問題。不過,財務報表產生已經是事後的事,而公司經營活動是動態的,由報表產生到檢討報表,其間資訊的變動,外部人士無從了解,以致投資誤判者,比比皆是。想要在第一時間掌握經營資訊,營收與費用必須採用預算做日控制,例如昨天銷售是否達到月目標的1/30,若未達到,營業主管會在今天立即召開朝會,追補昨天的不足。成本部分採用標準成本做時控制,例如,8點材料超耗,8點01分立即產出異常處理報告,馬上提出改善。此外,企業發生財務危機,可由財務報表中看出徵兆,唯財務危機並非一定要用財務手段「現金增資」解決,財務手段是治標的,而業務不振、研發失利、投資錯誤、帳齡過長、才是真正的致命傷。例如:公司發生危機原因是周轉不靈、存貨積壓、材料積壓、胡亂採購、安全量不準、銷售預測不準,這時公司發生危機的根源是未落實銷售預算,而非財務調度不當。從現金流量表中的營業活動現金流量,可以查出「賺錢」與「周轉」兩者不能劃上等號,我們常見企業有傲人的成績,到最後仍然發生周轉不靈,這種現象稱為「黑字倒閉」。其次,產品毛利率低,通常選擇衝量,殊不知該產品無「邊際貢獻」衝量的結果,會造成賣愈多賠愈多,錯誤的決策比貪汙更可怕。損益表是察看公司的「氣色」,資產負債表是顯示企業的「健康狀況」,而現金流量表好比人體的「血液」一樣,用來評估企業有無立即性的風險。一家公司財務有如人的眼睛,財務報表好比人體健康檢查,而財務分析有如醫生的診斷,診斷錯誤眼睛就瞎了,不可不慎。(作者是中華工商研究院副教授、中華民國傑出財務主持人),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