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デザインあ」展的觀察區,
後壁湖接送
,拆解日常生活的五樣物件,
膠原蛋白來源
,例如「觀察午餐」,
關鍵字廣告
,將便當如同零件拆解般展演。 圖/褚天安提供 分享 facebook 暑假尾聲,
關鍵字
,走訪「日本科學未來館」參觀「デザインあ」展,
FACEBOOK行銷
,當作開學前的自主備課。這個展覽原型來自多年前佐藤卓在NHK頻道播出的同名節目,
商標申請查詢
,台灣多半翻譯成「啊!設計」。其實「あ」是日文平假名五十音的第一個音,
電動機車價格
,就像英文的「A」,所以也有初始、起點之意;而「設計」意味從設計原點開始了解設計。 展覽透過展示傳遞設計思考的原點與隨之發展出來的可能性,讓觀眾意識到正確的思考起點,可以牽動複雜社會系統裡的各式各樣問題、各式各樣的人,深入了解後進行解決問題的過程,甚至進一步建立新系統。整個展覽就是在進行一場探索設計起點的教學活動,以「觀察」、「思考」與「體驗」為主幹的展示,重點不是酷炫,而是理解與思考。展場擠滿了大人小孩,展示不談設計知識與術語,直接呈現物件,分成A觀察區、B解剖區、C重組(構成)三大區。A區用五種日本每天日常生活一定會看到、用到的事物,展現觀察的視點,當這些普通事物被分解、並置呈現演化過程、被放大縮小、甚至被描繪下來時,觀眾也就參與了設計思考起點。「日本科學未來館」的「デザインあ」展,現場人山人海。 圖/褚天安提供 分享 facebook 日常生活是學習的起點,也是設計的基礎,當台灣小孩暑假忙著上輔導課、補習班時,不知多少日本年輕人在此獲得思考啟發!我認為這種啟發未必一定是為專門學設計的人,就像十七世紀歐洲博物學家啟發了各式各樣的學科(也影響了藝術),所以這個展覽是在「日本未來科學館」而非美術館,意圖明確。設計既是「考現」(對現在現實的考古),也是創造,從現有生活中持續提出改善方案,也勢必碰觸現存體系問題,所以設計思考也牽涉社會理解,既是科學也是人文。我深深感受到,台日社會看待藝術與設計、美感與生活的視點差異。走訪日本各地,處處可看到自然人文的相互襯托,感受到設計者的巧思,務求設計與地方體系的融合與再生。反觀台灣各處經常可看到奇特而孤立的設計,有些如同高跟鞋教堂的獵奇式設計,有的則號稱國際大師設計卻高不可攀;我們不乏有厲害的國際創意設計人才,卻很少在日常生活中讓大眾有幸接觸,常常使用。之前在松山文創園區看了「世界最美的教科書展」,日本的中學美術教科書皆為專業設計師、教授操刀,反觀台灣教育以升學為目標,非升學科目教科書長期欠缺專門研究,談論設計大多著重在產業,忽略了學習目多樣性。如果觀察卻沒有解剖,也沒有分析結構,那麼我們即使可以蓋出最美的教堂,也跟地方格格不入,無法真正深入生活。走出日本科學未來館,我腦中反思逐漸得出四字結論:「社會參與」,難怪總是覺得「中華民國美學」怪怪的,因為高層與基層分屬兩個世界。推動美感教育,得從「頭」才關鍵。若我們只看到表象,不解剖、不深入碰觸體系裡的障礙,美感教育如何深入生活?還有媒體、設計師、學者專家等更有社會影響力的角色呢?完整考古加考現是可以預測未來的,美感教育,單靠學校老師是不足的。設計,別只是從小開始,還要從「頭」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