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去核別躁進 減煤才是首務

蔡英文總統日前批評「以核養綠」的主張,

桃園室內裝潢

,認為是一種似是而非、落後於世界潮流的說法。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最近則拋出了備用與備轉電力預估太樂觀、太陽光電土地難取得、再生能源併網品質不佳等議題,

彰化紋繡教學

,希望政府能把核電作為選項,

花蓮住宿攻略

,提供穩定又便宜的電,

水晶

,否則10月又要調漲電價,

台中新秘課程

,恐形成業界壓力。政府和工商界的看法南轅北轍,

KL-D1000

,值得好好釐清。蔡總統所指的「世界潮流」,

大里美甲課程

,照她的說法,

花蓮住宿

,不過就是緣起於2011年到德國和一位議員討論過德國綠能的經驗,

淺焙咖啡

,加上今年德國綠電占比從17%提高到超過30%,預計在2022年可望實現非核家園目標,而目前世界上搞非核家園的國家,另外還有比利時、瑞士,屈指可數,怎談得上「潮流」;而且比、瑞比台灣早推動,至今還使用核電,可知推行非核家園要成為潮流,絕非易事。 德國雖然推動非核有成,但條件和台灣是天差地別;因為德國位居歐洲中心,電網可以和鄰國相通,自己發電不敷使用時可以從鄰近的九個國家輸入電力,電力過剩時可以輸出,使用高比率的風力與太陽光電沒有後顧之憂,甚至法國的核電是德國缺電時最穩定的來源,當然推動非核家園也就輕而易舉。但德國快速推動非核,卻已經發生許多負面影響。電費飆漲了兩倍多,已是台灣電費的四倍以上;電力過剩時,還須用「負電價」鼓勵民眾多用電,造成浪費,也造成電網負荷過重。例如,2017年德國發電太多,多到要花錢請鄰國把過剩電力消耗的次數就超過100次,需要採取干預措施以避免電網不穩的情況達到1,200多件,而因為不可能預估風力與太陽能的發電量,又必須準備兩倍的備用電力以因應天氣意外的變化。2020年之前,為避免停電事件,德國還必須預做準備,補助燃煤電廠重新回到電力生產,結果二氧化碳排放量卻只增不減。由此可見,把對德國的接觸放大為世界觀,凸顯政府高官「坐井觀天」。就像前不久國發會主委去德國考察,發現德國幾乎沒裝冷氣室內卻不熱,回來就發表要檢討台灣的建築設計的高見一樣,如此偏頗的「知彼」顯示連對「知己」都有問題。參考錯誤的對象訂定能源政策,如何不會出錯?又怎能怪工商界對穩定無缺的供電高度疑慮。其實台灣應該參考的是無鄰國可調劑電力的南韓、日本。日本發生福島事件的七年後,訂定新安檢標準,重啟核能發電機組已經有六座,今年3月發電量超過100萬瓩的超大型核能發電機組更恢復運轉,證明在基載方面仍依賴核電,故其2030年再生能源(太陽能、風力、水力)發電占24%,核能仍達20%、天然氣27%、煤26%、石油3%。南韓是全球核電廠第六多的國家,共有25座反應爐,供給約三分之一電力需求,總統文在寅宣示「無核家園」政策不久,去年底出現髮夾彎,恢復興建兩座停工三個月的核能反應爐,顯示依賴核電的情況短時間內也難以改變。事實上,去核並非世界潮流,減煤才是。例如因為空汙和溫室氣體排放增加,英國年初公布2025年10月前分階關閉燃煤電廠計畫,目前只剩下八家,一家將於今年停止發電。南韓也擬關閉十座老舊燃煤發電廠、停建一座新發電廠。而台灣推動非核家園的過程中,這幾年反因缺電隱憂而火力全開,燃煤發電高達45%,空汙和溫室氣體排放嚴重,甚至還計劃2025年興建深澳燃煤電廠,這也證明確實有缺電的風險,也違反減煤的世界潮流。總之,工商界和民間並非反對非核這個目標,而是希望政府體認台灣孤立電網的侷限,間歇性的綠能發電不夠穩定的缺陷,提醒非核家園不能淪為趕時髦,太過躁進的風險,將以缺電、空汙增加或電費飆漲為代價,讓經濟民生受到衝擊。,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