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佐斯低價策略 帶華郵重生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 路透 分享 facebook 上個月,

行銷達人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發行人暨執行長萊恩(Fred Ryan)向員工透露,

台中網路公司

,數位付費訂戶已超過100萬人,

FB粉絲團經營

,也就是說,

網路代銷

,華郵已追上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

虛擬主機租賃

,全美三大新聞機構,

客戶管理系統建置

,如今都達到百萬名付費用戶的里程碑。華郵的成長尤其驚人,按萊恩的說法,華郵網路訂戶今年以來成長一倍,較去年同期成長兩倍。華郵為什麼能夠成功轉型?華郵總編輯巴隆(Martin Baron)將一切榮耀歸於大老闆、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傑夫(貝佐斯名)所做最根本的一件事,在於完全改變本報的策略。我們原是專注於華府的新聞機構,使我們的眼光受限。傑夫一開始就說,這不是正確的策略。我們這行業因網際網路而受創,但網際網路也帶來贈禮。發行可因此免成本,讓我們有機會成為全國甚至國際性的新聞機構,我們應認識並利用這點。」貝佐斯只是訂下大方向,顯然不太過問報務,只有每兩周一次電話會議。貝佐斯2013年以2.5億美元買下華郵,去年終於轉虧為盈,但這不是靠撙節得來的結果。華郵不僅沒有裁員,還大舉徵人。原波士頓環球報總編輯巴隆2012年底上任以來,增募上百名記者和編輯,技術部門人員增加兩倍(編制已逾80人),編輯部人力已超過750人。華郵成功轉型數位,其實跟優先投入的資源更有關係。萊恩去年底接受POLITICO訪問時表示,華郵接下來的投資有幾個重點,一是行動影音,他歸功營收長哈特曼(Jed Hartman)成功自智慧手機帶進廣告收入:「我們相信不超過15秒的影音進廣告(pre-roll)極有效益。」他強調新的廣告模式尚在摸索中,但深受廣告主青睞。目前華郵影音內容帶進廣告的方式,兼採先進、中間進、後進三者。其次,編輯部新增一個「快速反應」調查團隊,人力大約六、七人,與現有編制十多人的調查團隊配合。新團隊成立的目的是要產生更多有深度、有資訊的新聞,但短則幾天或幾周內就可以發表。萊恩認為,調查性和深入的企業新聞對於品牌和業務都有幫助。他說:「調查性報導,是本報DNA的核心,也符合讀者期望。」巴隆也表示,「調查性報導絕對是本社經營模式的關鍵,我們增加了價值,告訴大家還不知道的事,我們追究責任,無論政府、權勢者、機構皆然。」華郵記者法倫索爾德(David Fahrenthold)揭發川普的慈善基金會挪用善款,榮獲2017年普利茲國內新聞報導獎,即為典範。此外,華郵也擴編突發新聞團隊,這類新聞可帶動流量;也增加影音內容和人事。從亞馬遜的送貨效率來看,最重視速度的媒體業者肯定非貝佐斯莫屬。哈特曼說:「本報擁有者(owner)常說,要給讀者求速度的禮物…我們不斷致力於排除用戶的阻力,確保他們不論在哪裡都看得到。」哈特曼也說,影音「漸成為我們優先而核心要做的事。我們已經是當然的行動優先(mobile first)公司,如今要成為行動和影音優先的公司」。此外,華郵也擴增電子報和快訊(alerts),一共有62種不同的電子報分送不同需求的讀者,這些電子報加上快訊和華郵本身廣大社群通路,更加大華郵每一則新聞的影響力。華郵也發展自己研發的技術,已建立一套個人化引擎,來推測讀者的興趣。沒在線上的用戶也可以收到符合個人興趣的新聞。哈特曼說:「這都能提升用量和點閱。」「公司愈大,愈有機會藉鎖定而專事小者。」華郵的確奉行貝佐斯對大眾市場低價促銷理論,先是長達六個月的免費試閱,然後全國版一年只收費36美元。簡言之,萊恩和貝佐斯證明,傳統的新聞媒體 ,透過智慧手機App、臉書的即時文章(Instant Articles)等數位方式,的確能賺錢。哈特曼曾表示,外界太低估華郵訂閱和廣告收入,他透露,光是數位廣告收入就是「紮實的九位數字」,也就說在1億美元以上,且營收正步入連續三年二位數字成長。紐約時報引述媒體分析師指出,這個數字相當驚人,「沒有別家接近這個數字,令人激賞」。萊恩自認為更令人激賞的是, 「千禧世代的數位訂閱已有成長,可見他們對於寶貴乃至於不可或缺的產品和服務,已建立付費的習慣」。(綜合外電) 分享 facebook,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