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子農場/風格農業新氣象

那場講座的主題是「風格對話台灣新農業」,海峽杯棒球賽/新北市雪恥 今打冠軍戰,除了主講人,龍巖撤回轉上市申請案,聽眾席裡也有不少經營出自己事業風格的農業界朋友。講座還沒開始前,台北站前開打 京站推吃喝玩樂終極大獎,我和提早到場的張博仁聊天。聊了幾句之後,才知道他是「小欖仁花園」的負責人,也是農委會眼中的新一代農民代表。擁有生物工程碩士學位,八年前接下家中的水產養殖事業,他成功的自創品牌也早就是家鄉的傳奇故事。 「一直以來,農民都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繼續當農民,」張博仁說,過去的農林漁牧家庭都努力栽培小孩讀書,希望孩子能擺脫看天吃飯的生活。所以當他辭去公務員的穩定工作回家幫忙養魚,除了要極力說服父母,也要忍受親友不解的眼光和議論。但是他很明白,這是他想要的生活,除了能照顧父母也可以養家活口。經過多年的努力,他終於證明農業是一門可以兼顧生活和生意的好事業。現在的「小欖仁花園」已經是台灣市場的高級水產品牌,在網路上更擁有高人氣和好口碑。除了是台灣虱目魚和白蝦市場的知名品牌,也因為產量不斷的升高,接手許多經營困難的魚場,為台灣水產養殖業注入更多永續的能量 。那天的講座,張博仁在聽眾席上聆聽,講台上的兩位主講人也從不同的角色來討論台灣農業。李退之是農委會副主委,陳昶福是知名的非典型農夫,兩人的專業都是農業,卻各自處在不同的位置與視野。七年前,陳昶福在天母租了一塊3,600坪的地,這裡本來是塊充滿垃圾、雜草又蚊蟲茲生的垃圾場,今天已經可以每年產出至少6噸的高級蔬果。所有的農產都是由他和兩位農夫一起種出來,兩位農夫分別來自金融業和高科技業, 除了不錯的薪資,每年還有一個月的年假。陳昶福的農作生活證明了台灣農業可以有新的可能,他用自己的思維和方法來展現風格和價值,運用自身擁有的餐飲資源來建構農作的新產銷體系,以「從農場到餐桌」的訴求,大大提升了自家農產品的價值。在分享過去經驗的過程中,李退之也談到了在農委會的工作與心得。他認為,面對台灣農業的未來,當前產官學界最重要的任務只有一個,就是讓農民能不斷提高收入,才能把更多資源帶進這個產業來推動發展。李退之說,農業是社會的根本,全世界的大國除了以農立國也都是農業大國。農業不只影響了水土環境,更創造了人文脈絡,建構社會文化的識別度。許多先進國家經驗證明,只要農業能健全發展,其他各種軟硬產業也會擁有更多的成長能量。從這個視角看來,社會各界對於農業的支持和照顧其實是天經地義,而台灣農民也一直為台灣社會的發展有不少付出。李退之說,台灣農業擁有厚實的基礎,從19世紀初一直擁有全球最領先的農業科技到今天,甚至對全世界農業都有深遠的影響。以台灣農民的聰明、勤奮及創新,他相信只要渡過這幾年的轉型期,台灣農業未來的榮景可以期待。一場兩個小時的對談之後,「風格」成為兩位朝野農業菁英的共識。從理念出發,把務農視為實踐生命價值和支持生活與生計的志業。當台灣出現這樣愈來愈多的年輕農夫,並且吸引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投入,假以時日,自然是一番全新風景。,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