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德化縣三班鎮蔡徑村內,
100%純椰子汁
,四百年歷史的月記窯蜿蜒而上,
斗六美甲教學
,靜靜伏在山坡上。在不遠處的作坊裡,
護脊書包推薦
,65歲的老瓷工馮清芳修整著茶壺的泥胚。「再過幾天就開窯。」他說,
台中SEO操作
,「這是今年開春後的第一爐窯火,
廢氣處理
,到時候村子裡就熱鬧了。」新華社報導,
產品代銷服務
,德化位於海上絲綢之路古港泉州的北部,
商品代銷服務
,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輸出商品「德化瓷」就產於此地。到明清時期,
梧棲 瓦斯
,德化白瓷因溫潤如玉、叩擊如磐而大量遠銷海外,被當時的歐洲譽為「中國白」。這些代表著中國白瓷最高水平的德化瓷,燒製於當地的龍窯內,而蔡徑村的月記窯就是留存至今還在使用的傳統龍窯。 它依山坡而建,如龍似蛇,長約33公尺,有7個門,可供裝窯、出窯之用。窯身兩邊各分布著33個窯目,是添加柴火的地方。走進窯爐內,爐壁內墻上積著層層疊疊的褐色「窯汗」,在經年火光中煉成晶瑩的亮色。龍窯柴燒是一種古老的燒瓷方法,以木材作為主要燃料。月記窯管理人員陳金桂說,因為燒柴燃燒效率不高,1980年代後,德化提倡「以電代柴」,歷史上留存下來的200多條龍窯逐漸消失,傳統的柴燒技法也逐漸沉寂,只剩下月記窯還保留著零星窯火。近幾年,柴燒技法再次因海而興。這幾年「海絲」市場的拓展,讓柴燒窯又火起來了。臨近月記窯開窯的時間,「90後」的「創客」許巧梅租下村頭的兩間瓦房,作為陶瓷創作工坊,展示近百件作品。許巧梅說,柴燒器物的顏色和光澤完全來自土胚、火候和木灰的交融,即使同窯同批的器物,也會呈現出各自不同變化,因此柴燒窯作品很受個性化定製、高附加值市場的歡迎。「去年我一共燒了十窯,訂單一直供不應求。」許巧梅說,為了讓產量跟上,除了在月記窯租窯燒瓷,去年底她還自己建了一個小窯,跟著老師傅學燒窯技術。「政府現在也鼓勵年輕人繼承傳統技藝,像我們這樣創業的陶瓷藝人,每個月都有創業補貼。」如今蔡徑村已有20多家像許巧梅這樣的青年藝人所建的工坊,磚瓦房也都改造成柴燒瓷的藝術展示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