熾熱的選情讓人不小心就被灼傷,
商品上架服務
,但我更關心的是熾熱選情下的冷漠。這冷漠反映的早已不是對哪個政治人物的失望,
台北洗衣機清洗
,而是對兩大政黨的厭惡、對媒體的厭煩、對包括立法院在內的公權力的不滿,
員林美甲課程
,甚至對民主制度的信心。
是的,
禮車
,民主制度。廿幾年前台灣剛走出威權,
汽車工具介紹
,大家對民主制度充滿憧憬,
太平美甲凝膠課程
,對台灣的未來充滿希望;認為「一人一票」的「多數決」可以「選賢與能」,
新竹居家清潔
,自由的媒體可以還給民眾「知的權利」,
學習書桌
,而政黨競爭則可以避免腐敗,
藥師燈
,帶領國家長治久安。
這些年我們痛苦地發現民主的實踐與理想的差距是何等的遙遠。實踐證明,公開的「多數決」常常抵不過密室的「少數否決」;賢能人士不但逃避選舉,甚至拒絕服務公職;媒體的自由竟演化成不負責任的特權,給予民眾的也常常不是知識、而是偏執;在社會、在社團、在校園,「一人一票」的選舉最後只製造更多的分裂、更少的情誼;而政黨競爭非但不能完全消除貪腐,反而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障礙。
過去被認為是「民主模範生」的台灣,曾幾何時給外國最深的印象竟然是眾聲喧嘩、一事無成。
更糟的是,現在屋漏偏逢連夜雨,台灣除了民主失能,外部的大環境也在快速惡化。
從最近東亞情勢的變化來看,台灣的經濟在未來幾年將會越來越邊緣化,而台灣的國際形象也難以提升。同時,一個分裂的台灣,還將面對權力集中、思想集中、意志集中的北京,以及內部同樣分裂而且不願意與中共直接衝突的華盛頓。
如果台灣不認清當前民主失能及大環境惡化的雙重困境,還以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台灣的前途恐將堪慮。過去台北常以「民主假期」為藉口,玩弄進出紅線的遊戲,讓美中兩國疲於奔命,那個階段恐怕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實力大增的中共在世界多處與美國利害糾結,最近APEC會上雙方就表示要努力「管控好分歧,做到不衝突、不對抗」(習近平語)或「儘可能縮小分歧」(歐巴馬語)。
做為最可能刺激美中衝突的台灣,千萬不要誤認華府或北京會再容忍台北操弄或跨越紅線。由於台灣的大選後恰好是美國的大選前,美國尤其不會希望自己選前還要處理困難的台海問題,所以美中很可能在台灣大選前就做好管控選後變局的準備。
因此下星期勝負揭曉後,我們更關心,惡鬥成性的兩大黨會不會只顧贏得大選,而不顧輸掉國家。其中占據關鍵位置的,是六年來持續以「鬥」為內外品牌的民進黨。它是當前全世界唯一不接受「一個中國」概念,甚至還時時向它挑戰的政黨。過去幾年國民黨尚可做為緩衝。但明年民進黨如仍不轉彎,必使美中啟動「管控」,最終讓台灣直接與美中碰撞。
鑒於內外環境的同時惡化及時間的緊迫,筆者以為此刻台灣的唯一出路就在清楚打出一張「和」的品牌。對外,台灣要的是「和」,而不是「鬥」。在國內,兩大政黨也該在競爭中尋求「和解」。而且內和與外和必然是互通的,不可能外和內鬥或外鬥內和。
本來「和」是馬政府執政初期的品牌,贏得國內外一致稱許。不幸執政者後來沒有積極建立「和」的論述,反而任由原本主「和」的力量渙散而不去凝聚,「和」的思想基礎及政治實力就逐漸流失而淪為「拖以待變」。
盱衡當前全局,「鬥」與「拖」恐怕都不是台灣最有利的出路。「鬥」只會讓台灣內部由分裂走向動盪,外部更將跌落不能想像的深淵,「拖以待變」只讓最終攤牌時危機更大。
台灣本是海島,民眾需要較強的「安全感」。現在兩岸越走越近,安全感的需求自然比以前更強烈。政治領導人有責任給人民這個安全感。同時,美中兩強針對善變的台灣,也比以前更需要「可預測性」。台灣如在此時明確打出「和」的品牌,既可內安民心,又可外平大國的疑慮,可說一舉兩得。
如能這樣,兩黨在選後各自盤整後,可以繼續競爭,但它是個良性競爭,用改革國內民主的方案與改善外部政經環境的方案來爭取民眾的認同,同時試著逐步走向朝野和解。這樣不但可以再度擦亮台灣民主的招牌,也必將有利於今後的經濟發展與對外關係。(作者為台北論壇董事長、國安會前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