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復興區海拔最高的鐵塔「巴陵鐵塔」,暖化效應…亂流變多、飛機好晃,原址為日治時期海拔1200公尺的馬崙砲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分享 facebook 故宮新院長陳其南喊出「故宮土著化」、成為「台灣人的故宮」 的目標。陳院長過去對台灣的社區營造著力深厚、成效卓著,11月中國製造業PMI 創13個月高點,為各方稱道;這回要把國際級博物館裝進類如社區營造的小盒子裡,NBA/喬治挺衛少 「別只盯著命中率」,各方批判聲浪如潮湧來。究竟是故宮這個大院子把陳其南的小格局凸顯出來了呢?還是陳其南認為故宮就該當社造的格局來看待? 文化因包容而偉大,這句話大家都能懂。文化與血緣一樣,只能接受與超越,不可能斷然切割。筆者是建築人,就以建築設計來說,我們有太多例子,看到好的建築師如何超越傳統、創造新的生命。以百歲高齡剛過世的建築師王大閎來說,雖然他一生念茲在茲的就是所謂的「中國建築」,但他在台灣,融合了現代主義理念與新材料新工法,在四十年前的威權年代,跳脫了傳統的中國建築宮殿窠臼,設計出國父紀念館這樣的嶄新樣式。如果你說國父念館是現代的中國建築,沒錯;但如果你說是台灣的新建築,應該更準確!所以,重點不在於思想起源自何處,而在於是否有心在不同的環境,消化、沉澱、反饋出新的意涵!建築大師李祖原,從鑽研閩南建築開始,最後以竹節高升的概念創造出一○一舉世無雙的摩天大樓型式,又是另一個例子。台灣民眾喜愛的「美麗島」,出自一個菲律賓華僑子弟李雙澤,因為深愛台灣鄉土,用台灣詩人陳秀喜的詞譜出來的曲子。很多人恐怕不知道,「美麗島」原始靈感是來自中國地方歌謠「一條大河」。所以,動人的作品,重點不在於從哪起步,而在於是否真真實實與這個環境、這塊土地連結情感。故宮的千年文化無罪,有罪的是以有色眼光看待它們的人;或者說,有罪的是以政治手法切割它們的有心人。再進一步談到所謂的「土著化」,一個社會要怎麼「化」是全民的意志,應順其自然。新的創作總要有基盤,如果連基本的文化底蘊都不存在,化來化去都會是「笑化(話)」 。舉個例子,前幾年紅極一時的布袋港「高跟鞋教堂」,以灰姑娘玻璃鞋為藍本;才退燒沒多久,桃園復興區巴陵山馬崙砲台原住民抗日聖地,又出現了一個完全仿照巴黎鐵塔的地景。見微知著,如果台灣的社會文化僅止這些教堂與鐵塔、我們的全民美學只到這樣的檔次,再怎麼高喊「土著化」,恐怕也是枉然。誠心希望陳院長,多以故宮的資源提升全民藝文素質,莫要做無謂的政治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