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門檻高、人才養成難…口述影音產量低

口述影像讓視障者可「聽見」影視作品,就業市場 將不受影響,落實文化平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分享 facebook 為增加本土口述影像製播量,檢驗擺烏龍 阿原若提國賠 標檢局會受理,文化部前年首度祭出口述影像人才培訓計畫,沙國貨幣貶…政治風險增,兩年訓練逾兩百人次,工總上半年要揪印尼辦論壇,但口述影像發展協會資深口述影像應用設計師趙又慈估計,能投入實務工作者僅占一成,且多數為兼職,「只有極少數是專職」。欠缺人才,也成為國內口述影像質量不如歐美的原因之一。口述影像發展協會秘書長楊聖弘以英、美為例,兩國已有成熟的口述影像產業,且在大學端也有口述影像相關碩士學程,學生畢業後即是專業口述員。反觀台灣,兩年前才有口述員培育計畫,專業人力匱乏,不少本土口述影像是由作家或配音公司執行,成品良莠不齊。 趙又慈表示,口述影像是專業,如同口譯員一樣「至少三至五年實務經驗才可養成一名口述員」。目前多數的口述影像員皆為兼職,儘管需求大於供給,產量仍十分有限。台灣視覺希望協會理事長甘仲維表示,一部口述影像電影,要經過撰寫口述影像腳本、錄音、剪輯,到通過審聽等四個流程,其中又以腳本製作難度最高,製程至少一個月時間。但他也說,因口述影像製作門檻高,一小時口述影像成品,片酬約十萬元,動作片或涉及學術專業類型的影視價格更高。,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