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十二年國教超額比序問題,
Logo 設計
,教育部長吳思華與台北市長柯文哲對嗆。先不論雙方事理的曲直,
粉絲團行銷
,至少有兩點溝通技巧與風格的問題可以一談。
一、吳思華論及須負政治責任,
電動車補助
,柯文哲說:「我還有四年要幹,
三排座椅遊覽車
,你隨時可以下台,
戶外教學包車
,負什麼政治責任?」這話似乎不應解釋為:市長橫豎幹四年,
20人座巴士包車
,無須負政治責任;而教育部長則須負政治責任,
招財貔貅手鏈
,隨時可以下台。
二、吳思華說,北市如果堅持其方案,教育部就不備查、不核准招生簡章,更不會提供量尺分數的資料。柯文哲回嗆:「看到時候是家長包圍台北市政府還是教育部?」這是否意味不惜將教育專業爭議訴諸群眾運動?
一場中央及地方首長的政策討論,儼然演變成了一場政治鬥爭;這若是技巧問題猶則罷了,倘是心態與風格的問題則令人難以恭維。
回頭再論此事的實質面。超額比序原是「削足適履」的辦法,自然不易面面兼顧。吳思華在台北市政府易手前後均堅持己案,可見無黨派之見;而柯文哲就任,仍維持前市府的原案,亦可謂無黨派之見。但是,兩個方案究竟曲直是非如何,仍須面對考驗;不是說只有教育部長必須負責而台北市長就不必負責,更不是以家長去包圍誰來論斷政策正誤。
教育部曾以足球賽喻超額比序。足球賽先比進球數,再比延長賽及PK,最後仍不相上下,則比角球。但若堅持先比角球,後比進球數,就會出現「逆轉勝」或「逆轉敗」。無人知道教育部的預言是否正確,但若真的出現不少此類案例,恐怕市長不能說:「我還有四年要幹,你們去包圍教育部!」
這是政策討論,部長及市長均應負責,不應出現政治鬥爭的口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