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審慎面對台商返鄉投資盲點

蔡英文總統日前宣布近日已有30家台商回台投資,

專利布局

,另有50家廠商即將回台,

形象 規劃

,投資總額達1,

動態 攝影

,200億元,

商標專利事務所推薦

,預計可創造超過1萬個工作機會。在蔡總統這個任期的最後階段,

專業網路行銷

,吸引台商回台儼然已是最重要的政策與政績。在台灣經濟還不至於衰疲也稱不上蓬勃之際,

東區輔導案

,有許多台商願意回台投資,

台中網站架設

,就直觀而言,

INTRO

,算是鼓舞人心之事。儘管如此,

著作權申請

,我們必須提出若干提醒,避免好事衍生出來的副作用。台商回台投資最立即明顯的效益是提高台灣低迷已久的投資率,即投資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進而藉此提高經濟成長率。台灣的投資率在20%上下盤桓已久,遠較主要國家及競爭對手國為低。面對低迷投資,政策總難奏效,向來是執政之痛,因此,儘管台商回台大抵是中國經濟下行及美中貿易戰下的時勢所趨,政府努力接取這個久旱甘霖自不意外。 然而,就經濟發展的目的而言,「投資」只是手段,如何能提高人民福祉才是目的。不管手段為何,「發大財」之所以吸引人民,正反映了人民對改善目前生活的殷切期盼,政府若不能清楚說明增加投資能提高人民福祉的邏輯,恐怕對人民的吸引力與對政府的支持度助益有限。目前看來,「增加就業機會」是最具體的效益,但是當前就業情勢不差,失業率處於多年來的低檔,若現在的失業已屬經濟學所定義的自然失業,台商回台所創造的缺工問題,恐將大於增加就業機會的效益。更進一步說,現在的失業勞工是否為回台台商所欲爭取的對象,不無疑問。我們總期盼回台台商類型不會是傳統追逐低成本的廠商,而是能帶動產業整合或創新轉型的廠商。因為這類廠商對中高階人才的需求,可能對降低失業率助益不大,但有助於提升台灣眾多優質人才的薪資,這才是真正期盼得到的效果。近日Google等國際大廠絡繹來台投資,台灣廉價優質人才正是主因,如何讓人才不再廉價,才是台商回台帶來最可貴的效益,也才是政府得以讓人民發財的邏輯。此外,為了擴大效果,行政院才剛通過《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草案,為資金回台提供了租稅假期。為了避免重蹈過去資金回台炒房炒地覆轍,專法中致力將回台資金引導至實體投資,值得肯定。然而,我們也看到若干妥協,包括「由於回台台商多半從事原本產業」,因此直接投資「稅率減半不限產業」。顯然政府只希望能有直接投資即可,至於帶動產業整合或創新轉型的目標並非重要考量。眾所皆知,台灣的經濟困境主要在於製造業高度仰賴代工製造的外需、缺乏創新動能,若我們對回台台商過分妥協而不能在轉型升級上有所要求,一來只會使台灣經濟更陷泥淖、更難升級轉型,二來會對在地廠商帶來競爭衝擊而無法創造互補效益,這不正是當初反服貿協議時對開放中資來台的類似擔憂。再者,回台台商想要落腳於中北部的意願明顯,各相關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已在全力協助廠商覓地。果若成功,這些好的就業機會又集中於中北部,南台灣青年北漂的問題會更為嚴重,全台區域發展不均的情形會更雪上加霜,寧不慎乎?長期以來,政府的經濟政策都重視幾個關鍵績效指標(KPI):增加投資金額、增加就業人數、增加出口額等。但也因重視這幾個KPI,導致過去只注重短效,難以集中資源心力,扭轉經濟結構。須知經濟政策若真正有效,騰籠換鳥勢不可免,有成功的新增投資難免淘汰落後舊有投資,有新增就業可能排擠既有就業,新增出口也可能代表我們代工能力更強、更能壓低成本。蔡政府既有志於產業創新轉型、敢於提出5+2產業創新計畫這樣宏觀的經濟藍圖,就不宜只強調投資金額、增加就業機會,如何藉此推動產業朝向創新轉型發展,以及提高人民福祉,才是重點。,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