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環評大會日前通過觀塘工業區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案,
ITIS飲料
,引起軒然大波。 圖/中油提供 分享 facebook 觀塘天然氣接收站案以環評史上最難看的手法低空過關,
莊園咖啡豆
,拙劣的政治操作讓民眾不齒,
UC2
,也讓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環評體制體無完膚。蔡英文就職時宣示「我們只有一個台灣」,
開啟直覺力
,如今證明這只是虛偽的文青辭藻。要如何挽救環評制度,
宜蘭就醫陪同
,重建公信力,
保鮮盒
,恐怕是極棘手的工程。觀塘案強行闖關,
短期留學
,環團怒批「環評已死」;民眾在總統府前手持蔡英文親書的「藻礁永存」告示抗議,
雙耳湯鍋
,更是莫大諷刺。蔡政府聲言要「改革」環評制度,其作法只是一味要縮減環評程序,並加速環評過關的時程,把環評公信力拋在腦後。經過觀塘之役,審查已成表面文章,專業被拋在腦後,程序正義也變得無關緊要。觀塘案見證環評已死,也宣告今後環評將成為開發單位的橡皮圖章,環評無法再對可能的環境傷害提供防範及保護網,只能任由政府或開發者操弄。不難預見,接下來的開發案將勢如破竹,讓政府予取予求。 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請辭引發波瀾,他走時懸繫的兩項制度——《空汙法》及《環評法》,其實已難再寄望。以《空汙法》為例,該法六月大修三讀迄今,民眾看不到空汙改善的契機,許多人出門必備口罩,蔡政府卻大言不慚稱空氣品質已「明顯改善」。至於環境評估制度的修整,從觀塘案的表決則不難看出,藉「官派環委」來貫徹政府意志,這樣的制度設計並不妥當。觀塘案環評共二十一席委員,其中七席官派,觀塘案最後以七比○過關,其中主席李應元的關鍵票還未出鞘,僅由一名出席外聘環委臨門一腳即已達成使命,可見官派委員的力量「無堅不摧」。再看,有些環委的專長是國際關係、統計或法律,完全缺乏環境專業,幾形同配合政府指令而動的「暗樁」。更蹊蹺的是,這次觀塘案的廿一名環委中,即有三名外聘環委以接過中油研究案等為由申請「迴避」,這是怎麼聘的?如此一來,使得原本需要十二人出席才算有效的環評會議,變成十人出席即可運作。也因此,在眾多獨立環委缺席抗議下,這場環評卻利用門檻降低而強渡關山。環評會另一重大缺陷,是開發行為走在相關管制規定之前,列席相關部會代表一問三不知。如此一來,環委即便知悉有重大瑕疵,也難以要求補正。以核一拆廠案為例,台灣不曾拆過核電廠,相關管制規定一片空白,即便台電等相關單位拍胸脯保證,誰能確知拆廠能安全執行?再以排隊待審的風電案為例,陸域風電多設在河川區,但因水利署沒有河川區管制規定,營建署對風機免建照、免雜項執照,幾乎愛怎麼建就怎麼建。至於扇葉啟動動輒達數百平方公尺的風機葉面,形成鳥類飛越的「死亡之牆」,而現有法規一片空白,以致開發商信口開河說「鳥會找縫飛過去」。當年國光石化環評案有「白海豚會轉彎」的笑譚,如今風電則有「鳥會找縫鑽」的神話,實如出一轍。現行環評制度疏漏不少,但經過多年努力,如今好不容易逐漸步上軌道,並獲得基本的社會信賴。孰料,如今深澳和觀塘連續兩案,都是為了護航政府能源政策,由官派環委根據指令強力闖關,把專業環評意見摒棄於門外,也讓社會對制度的信賴毀於一旦。詹順貴在辭職聲明直言,「賴院長過度期待的發言」與「被迫過於密集加排大會」引發環委抗議杯葛,正是導致環評制度崩潰,公信力盡失的癥結。我國的環評制度,如何在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求取更大的平衡,以避免環評擋道或行政專斷,都有再考慮及修正的必要。其中,主要關鍵仍在執政者的心態,一旦政府或開發部門將環評當成工具,拒絕溝通,或放棄維護公共利益;那麼,「我們只有一個台灣」的大話,將跟「藻礁永存」一樣變成「藻礁永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