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恆/永遠BEING,所以英國

分享 facebook 月初,

行車平安燈

,應英國牛津大學皇后學院及瑪格麗特夫人學堂(Lady Margaret Hall)之邀,

蚓激酶品牌推薦

,前往牛津大學訪問,

如何增加想像力

,並在中國中心(China Center)做一場關於現代絲路與兩岸市場的研討講座。雖然在九○年代就展開和英國的合作、產品賣進了哈洛德百貨,

起居照護員

,也和不少英國瓷都Stock-on-Trent的產學研人士有多年交情,

屏東一對一照護

,直到此次牛津訪問後,

人力粗工

,我才更明白為什麼一個相對人口土地受限的群島之國,

債務更生辦法

,可以一直勝任推進世界文明的重要角色,

天然椰子水

,成就工業革命、君主立憲、金融保險、公共衛生等改變近代社會面貌的政經發展,

階梯鑽價格

,也孕育眾多戲劇、小說、時尚等文化符號。訪問從參觀艾許莫林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揭開序幕,成立於十七世紀的它幾乎是英語世界第一個大學博物館,也是第一個公眾博物館,期間館內幾個東方主題相關的策劃負責人全程講解,允許我和幾件重要館藏陶瓷做「零距離」接觸。當晚,該校專研快樂學的神經學教授克林巴赫(Morten Kringelbach),特別在皇后學院主持一場牛津傳統式高桌晚宴,邀請院長和跨學科院士們一起正裝與會,我們先從正式晚餐開始,接著移步偏廳喝酒,三巡後再到另一小廳飲咖啡才算結束。不過這天晚宴延續到我和克林巴赫輪流彈奏鋼琴,在討論音樂與人腦話題裡才告一段落。次日又在瑪格麗特夫人學堂和專門研究東方政經文化領域的學者們,再次體驗牛津高桌晚宴魅力,兩個晚上讓我對牛津兼重學術與儀式、嚴謹與風雅、科技與藝術的學風感到深深折服。成立於2008年的牛津大學中國中心。圖/摘自該中心網站 分享 facebook 另一方面,我在中國中心演講也收到許多正面回響,過去此類演講多半偏向學術研究,少有企業主現身說法分享跨國產業經驗,而我的分享中關於「文創+」及包括台灣「新南向」、大陸「一帶一路」兩岸不同路線,卻皆可結合「文創+」的現代絲路新詮釋,都讓他們發言踴躍,其中頗負盛名的賽德商學院(Saïd Business School)的創業育成中心「牛津鑄造」(Oxford Foundry)都考慮要和我們的國際生活實驗室合作,攜手開拓跨文化的「文創+」與商品、金融或科技結合的不同疆域。莎士比亞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大哉問,在這個世界級學府裡,我們也看見這樣徬徨與焦慮,特別是脫歐後,悲觀有之,樂觀亦有之,但脫歐後,他們得以回頭擁抱大英國協會員,並在外交經濟方面的縱橫捭闔更加靈活,畢竟英國十分嫻熟於平衡傳統與現代,又擅長融合保守與激進,輾轉在to be or not be之間,他們從來沒有放下對於過去的驕傲與執著,卻也永遠保持一種在務實的基礎上「敢為世界先」的BEING姿態,才屢屢創造出更上層樓的視野與格局。我們可說牛津大學是英國菁英社會的縮影,他們不忘過去、樂見將來、非常務實、永遠BEING,可謂是真正的英倫風範!(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