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祖靈/鸞山森博館 看見原民的驕傲

台東延平鄉鸞山部落有一座獨步全台的「森林博物館」。以往大家以為博物館都是在室內看玻璃櫥窗裡的珍稀古物或名畫,義大利前總理蒙提:歡迎贏家徵召,但在鸞山,最高法院:把被告當人 「盤點存貨」般審查,這座博物館可是沒有一片玻璃櫥櫃、沒有水泥牆壁、冷氣空調,全美專利排名 鴻海第8、台積48,它就是一大片生機盎然的森林,尤其裡面生長著一種「會走路的樹」,就這麼氣勢凜然,天空地寬、拔地而起。
博物館的主人阿力曼是個傳奇人物。多年前,有財團準備來此買土地,蓋靈骨塔,他為了守護這片土地,抵押房屋、借錢,用貸款把地買下來,成立基金,一方面守護住祖先的土地,一方面開放讓人參觀、體驗。
兩年多前,公益平台開始接觸阿力曼,起先只是引介國內外各地客人給森林博物館。前前後後,我們曾引介好幾團復興中小學的學生家長,阿力曼還用他口中的「法拉利」(其實是農用鐵牛車,可以載豬仔、農作物)接他們上山,讓學生感到既新鮮又興奮。
阿力曼對這片森林很有使命感,對於任何改變都抱持疑慮,因此鸞山在過去八年來一直維持原始粗獷的一面。
但若從服務的角度來看,有些地方可能會顯得美中不足。例如,在大樹下露天吃飯,天朗氣清時很有野趣,但若遇到下大雨的日子,美食體驗很可能會打折扣。
幾次接待的體驗與觀察,引導我們思索到,鸞山自然野性的生命力如何不因人為加工而喪失魅力,甚至被破壞?兩者之間如何尋求平衡?在我的建議下,阿力曼、台東各部落族人等廿多人,造訪位於宜蘭寒溪的「不老部落」,這是泰雅原住民的示範部落。
阿力曼得到新的刺激,我們也委請部落輔導組召集人潘今晟長時間深入鸞山,跟阿力曼討論社區發展。
大家有共識,任何「人造施作」都要戒慎恐懼,絕不能影響、改變鸞山的自然性。最後在阿力曼的要求下,去年底公益平台投入一筆基金給鸞山部落買材料,在凝聚族人之力下,以布農傳統工法整建了餐廳及廚房。
其實這幾年來,鸞山森林博物館已累積出口碑跟深度,但有了餐廳及廚房之後,日後接待客人將會方便很多,而且這些茅草屋同時也是他們傳統文化的延續,以及生活空間的重建。
為什麼我們要投入資源在這裡?雖然鸞山森林博物館是阿力曼憑自身之力成就的「個人經濟型產業」,但它的存在卻可以為部落起一種「帶動」作用。身為主事者的阿力曼,在經營上若有任何需求,勢必會回歸部落尋找人力、食材等各項資源,博物館在接待客人的同時,部落的人可以協助接駁、導覽、處理庶務、提供食材,無形間也活絡了部落經濟生活,阿力曼有能力後,也可以再回饋部落,這是一個魚幫水,水幫魚的過程。
公益平台除了為鸞山森林博物館拓展客源,也給予他們經營建議。過去,鸞山曾一天之內收了九十位客人,這麼大的量體,很不容易控管好服務品質。我們建議他們一次以接待三、四十位為限,人多一定要分時段接待,以細水長流的方式,維持永續的商機。,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