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塑集團麥寮六輕四期擴建2006完工投產後,校園瘋社團/一起來博覽群社,帶動2008年企業總登上2兆元。打造「兆元企業」過程中,太空人外野呈亂局 林哲瑄有機會,貢獻最大、最令人難忘背後推手是王永在。
只要談起麥寮六輕,收購美Sprint Nextel控股權 軟銀發債籌資,他的故事就特別多。王永在開場白總是說:「六輕打造過程中,是倍感艱辛啊! 」。從宜蘭利澤到桃園觀音,再到嘉義鰲鼓,最後在無法插柳的情況下,接受前經建會主委蕭萬長建議,最後才落腳在一片汪洋的雲林麥寮濱海區。從無到有,在黃沙、汪洋中,打造出台塑企業的石化王國。
在狂砂撲面,與海爭地的惡劣建廠過程中,王永在最驚訝的是,台灣基層的專業技術人才短缺。這裡所說的專業技術是指,吊車駕駛、電焊工、錫工、綁鐵工等。
對此,王永在曾表示,沒有這些專業人才,鋼筋無法綁牢、塔槽無法成型,林立的塔槽設備,根本無法從平地立起;沒有吊車駕駛吊起千斤重的大錘,打實地基,更不要說要建廠了。
為了擁有安全、穩固的用地,地質改良最為重要。地質改良必須全天候進行不能間斷,雖分三班制,月薪高達7、8萬元,加班時更可領到10萬元以上,但本土的吊車駕駛卻沒人肯做。台塑企業只有遠到泰國找工,完成地質改良,並經過「921大地震」考驗,這些外籍勞工功不可沒。
完成地質改良後,建廠過程中,又遇到沒有足夠的基層的專業技術人才。以電焊工為例,要長時間拿著焊槍,將焊條準確地將接縫銜接起來,不能有些許的細隙。眼力、專注性、長時間工作,非年輕人無法勝任。但這些人才在台灣現行教育體制下,出現嚴重的斷層。
王永在身前為麥寮六輕付出全身精力。六輕從無到有,歷經十年光陰,每周一次的「六輕工程專案會議」,在他未退居創辦人之前,從不缺席。每天清晨4時從台北出發,趨車到雲林麥寮,十年如一日,其精神與毅力令人敬佩。,